去年读书月的一个周末,我带着一帮“小记者”在县新华书店开展读书实践活动。
活动即将结束时,一位穿着有点“土”的七旬老人闯入我的视线。在一个高大的书架旁挑拣、比对一番之后,他拿起一本厚厚的唐诗鉴赏辞典步履蹒跚地走向了收银台。从穿着看,他应该是乡下人。乡下人买唐诗鉴赏辞典?直觉告诉我,这位老人可能“有故事”。
正当我为此诧异之时,几名“小记者”挤了过来——他们也发现了这个“新闻线索”。在我的示意下,他们开始了对老人的采访。
交流得知,老人系退休教师,家住20公里外的乡下。女儿出嫁后,一个人独居。因为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发觉有好多诗句对不上来”,又不会上网,就坐上女婿的电动三轮车来到了县城“淘书”。
老人语速缓慢,谈不上健谈,但“活到老、学到老”的求知韧劲和朴实的情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同学们的心。老人虽衣着朴素、面容苍老,但却让我探出了读书人特有的精神气质与永不满足的气定神闲。
在逐一抚摸孩子们的小脑瓜、亲切地鼓励他们好好读书之后,老人坐上了电瓶车,踏上了回家的路。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想想当下乡村空巢老人多数精神生活空虚,我不禁心潮澎湃。我对孩子们说,若天下老人都有读书的习惯,都能与书为伴,孜孜不倦,即便独居乡隅,晚年生活也一定会优雅从容,晚霞烂漫。
与农村相关的,我又想起了一群孩子。
那次,陪同省电视台某栏目组到一所偏远村小开展捐书活动。运书的车子刚刚驶进整洁的校园,孩子们兴奋的欢呼声就传入耳畔。不远处,一百多个孩子正翘首以望。汽车停定后,随着校长的一声吆喝,二十几名少年左右开列,麻利地爬上汽车,将一捆捆图书搬到了一片空地上。还未等到捐赠仪式开始,有几个孩子就突破了由维持秩序的教师们组成的“包围圈”,拿起图书翻阅起来。几乎是在一瞬间,上百名孩子相互一视,都卸下了害羞,扑到了书堆上,肆意“啃读”起来。
记者示意我阻止一下,我说,不用了,我了解农村孩子的心思。因为,在前期的摸底调查中,很多孩子都直言,家中没有课外书,个别说有的,也是上了初、高中的哥哥姐姐偶尔带回的故事会、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期刊杂志。是的,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哪有给留守在家的孩子买书、寄书的精力和习惯呢!
于是,红瓦青砖的校舍前,算不上平整的活动场地上,春花烂漫的季节里,他们或坐或蹲,或倚或立,忘乎所以地享受着这段美好的阅读时光。那个半天,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仿佛凝滞。学生很真,校园很美,世界很静。
不知不觉间,暮色开始四合。在校长的一再催促下,孩子们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了图书,背起了书包。随行记者揉揉眼睛说,这是我多年来拍到的最美的读书画面。我说,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双双纯真的求知眼睛。校长则表示,挪出三间房子,建设开放书屋,尽最大限度地给孩子们阅读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便利,一定不辜负捐书人援手乡村孩子读书的盛情。校长的话掷地有声,我听出了坚决,听出了力量,也仿佛听到了莘莘学子拔节生长的声音和成长的生命律动!
这几年,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农民书屋、校园图书角、漂流书吧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行政村、学校和街头。站台边、餐桌前,商场一角、公园一隅,经常能看到“书虫”一族专注阅读的身影。读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或许穿着一般,或许姿势不雅,或许表情夸张,但他们却是路人眼中最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抬望眼,丽日高悬,风轻云淡,人间四月风光无限。让我们一起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去吧,伴着蔚蓝的阅读天空,拿出最优雅的读书姿态,给生命一个静悄悄的春天,给他人一份看得见的儒雅,给自己一个沉甸甸的人生。
新闻推荐
邹自景在2017年市政府安委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本报讯(记者张欣)27日,2017年市政府安委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市安委会主任邹自景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安全生产“红线”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