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建立“农民夜校”1641所、组建专兼职教师5233名、累计授课28573学时、参学群众47余万人次……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全省各地创办的“农民夜校”已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在内江市,“农民夜校”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创建和开课双100%全覆盖。
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办学质量,内江各级党委政府一方面“多点发力”,努力办好“农民夜校”;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注重用好“农民夜校”——紧扣农村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将“农民夜校”作为主阵地,既注重唱响脱贫奔康的“高音”,又奏好农村改革、基层治理的“和声”。
更新理念、拓展功能,“农民夜校”筑牢农村人才根基
去年11月,内江启动“农民夜校”建设,一个月后,一项由市委牵头、举全市之力开展的农村人才培育“大手笔”——“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随即拉开帷幕。培养计划依托“农民夜校”,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市有劳动能力家庭培养全覆盖,最终要为农村培育“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走得正路”的能人。围绕培养计划主旨,内江“农民夜校”正逐渐成为农村人才培育的“摇篮”。夜校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群众不仅可以学到“发家致富”的本领,还可以接受“优秀品质”熏陶,成为农村需要的、多元化的优秀人才;夜校功能不断拓展,这里不仅是课堂,也是实训基地、就业平台,群众不仅在课堂学,还在现场动手做,通过夜校牵线搭桥,参训人员到专合社、农业企业等现学现用。
以“农民夜校”为依托、以家庭为单位,内江正在进行一场农村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探索,这是一场“兜底式”的农村人才大培养,为农村“造血”,筑牢了农村人才的根基。
创新方式、灵活开课,“农民夜校”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围绕如何办好夜校、如何提高群众接受度和满意度等问题,内江通过召开专题会、院坝会等方式,每月收集一次学习需求,每季度开展一次深度调研,及时调整学习时间,动态制定学习计划。目前,全市共开展需求调研3200余次。同时,整合全市资源,从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中选派优秀人才,组建了专兼职教师队伍。
在探索创新教学方式过程中,内江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大胆尝试,“粗中有细”结合实际循因施策,展现了精妙的“绣花功夫”。市中区探索“菜单式”教学,从“点单”“下单”“验单”各个环节突出了群众在“农民夜校”中的主体地位;威远县建立“五定三考”工作法,全面规范夜校教学活动,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培训实效;资中县则结合前些年开展“党建电商双促进”的优势资源,将电商创业较成功的大学生村官、种养殖大户30余人,纳入“农民夜校”师资库,定期开展农村电商知识专题讲座,扶持群众电商创业,增强群众致富技能。
此外,内江还探索出“院坝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掌上课堂”等一系列教学课堂,以及送教下乡、送学上门、结对帮学等灵活教学模式,多渠道、多样化、多方位契合群众在时间、空间上的需求,一句话:群众要什么,就教什么;群众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教;群众想听谁讲,就请谁讲。
补齐短板、凝聚共识,“农民夜校”推动农村再出发
当前,农村面临多重挑战,脱贫攻坚、“三农”改革、基层治理等重点难点工作叠加,而推动这一系列工作的关键,归根到底还是在人,人才缺失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内江通过“农民夜校”的大力培养,在农村培育出成千上万的致富能人、理财能人、持家能人以及遵章守纪的道德模范等复合型人才,他们是家庭脱贫的“顶梁柱”、是文明新风的“倡导者”、是改革发展的“实践者”、是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生力军”。
在内江,“农民夜校”也成为连接党群、干群情感的桥梁。在组织教学、调研需求、问需于民的过程中,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走得更近了、联系更紧了、情感也更深了,而通过培训的广大群众思想更加成熟,觉悟不断提高。来自内江市委组织部的统计显示,一部分先期通过培训的农村能人在2016年底的村党组织换届选举中进入支部班子,而越来越多的群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村级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
当前,市委、市政府发出的“上夜校、当能人、创家业、树新风”号召,正逐渐转化为全市党员干部及群众的共识和行动实践,以“农民夜校”为载体,内江全市上下一心、同向发力,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同时,助推农村各项事业再上台阶。
新闻推荐
本报讯(刘伟巍)昨(26)日,市政协主席王影聪赴东坡区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五个统一\’模式现在落实得如何?你们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有什么建议?”在东坡区好味道水稻专业合作社,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