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玲 毛富
“真想早点搬进新房”、“快了,快了,住新家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幸福在向我们招手呢”……百姓的殷殷期盼,化作棚户区改造的不竭动力,这块因城市发展而留下来的“硬骨头”正在逐渐被攻克。
今年嘉峪关市实施绿化(志强、四化)、祁峰建化、嘉峪关化工总厂、原百货站家属院、胜利北路单身宿舍5个棚改项目总户数为2342户,总占地面积约38.4万平方米,截止4月18日,已征收房屋2000套,完成房屋封堵1988户,签订征收补偿协议1722户,其中:货币补偿1172户,购买存量房异地安置231户,异地产权置换319户……“安居梦”不再是遥远的梦,它正“昂首挺胸”地向着幸福前进。
大手笔投入消除不和谐
“我现在年龄大了,晚上去厕所还要出家门上公共厕所,实在是不方便” 、 “我家紧挨着垃圾点,一到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就因为臭味太大”、“下雨天,出门就成了我家的难题,整个门前都成了河,孩子上学出不了门,我们上班也要趟着水过,实在是不方便”……这一幕幕,曾经是住在棚户区里居民每天生活的真实写照。
通过一句句发自群众内心的民意调查,反映出棚户区改造工程迫在眉睫。为此,市委、市政府果断作出决策部署,决心将“隐藏”在繁华闹市区中的“不和谐”彻底消除。
2015年计划投资16亿元、2016年计划投资16亿元、2017年计划投资19亿元,努力在三年内,让嘉峪关市9600多户棚户区群众告别平房,让设施陈旧、安全无保障、管网不配套的居住环境成为历史。
巨大的投资和如火如荼的建设让生活在这片土地的百姓看到了新希望。
从“棚户区改造”这场战役打响开始,嘉峪关市就一刻不敢松懈,领导指挥在一线、支部战斗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参与棚改的党员干部们以充满感情的负责精神、科学务实的创新精神、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在棚改阵地上日夜奋战。去年6月30日,伴随着惠民街区259户居民安置房的顺利交房,嘉峪关市棚户区新时代由此开启。
阔步迈向现代之城的嘉峪关市,开启了大手笔投入改造棚户区的征程,要将一处处制约城市发展、阻碍百姓幸福的区域从雄关地图上“抹去”。
多元化补偿细算民生账
对于多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始终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生账”算得不够细,所以老百姓不愿意配合。
面对群众利益诉求的多元,探索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安置迫在眉睫。为此,嘉峪关市在全面落实国家和全省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被征收人现有产权房屋根据所在地段商品房的价格进行补偿;按照“征一还一、产权置换、分段计价”的方式,向被征收人提供回迁房屋进行安置。
为提高货币化安置率,嘉峪关市还对棚改项目进行一次性统筹规划,分片集中建设安置房。同时,对选择异地货币化安置方式的棚改被征收人,嘉峪关市在原住房建筑面积按市场价货币补偿的基础上,再对购买多层住宅的一次性给予每户28000元补助,购买高层住宅的一次性给予每户40000元补助。
在嘉峪关市棚改项目签订征收补偿协议的1722户中,有1172户选择了货币补偿,购买存量房异地安置231户,异地产权置换319户。
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给予了搬迁居民更多的选择空间,棚户区改造,也成了实打实提升百姓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
亲情化服务温暖拆迁户
“给我找房子,还帮我搬家,棚改工作人员处处为我着想,我都不知道该咋谢谢人家……”提起棚改,东安社区居民王秋霞言语里满满都是感动。
工作用心去做,公仆形象用脚底板去塑造。嘉峪关市拆迁群众用棚改项目中实实在在的获得去丈量出市委、市政府为民情怀的温度、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高度。
(转三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唐波)初见哈志刚,这个衣着朴实的“金牌调解员”老远便伸出了双手,那股亲和力让人格外温暖。在紫阳县向阳镇社区街道,只要说起老哈,社区居民个个都竖起大拇指:“我们可少不了这个‘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