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历史,塑造了三德范淳朴的民风。然而,这个以“德范”著称的村庄,一度发生了“不良政风带坏村风”的堕落。如今,由于一位党总支书记锐意“重拾人心”的乡村治理试验,三德范终于复“德”了。
“干部没正事,老百姓就乱事”最有文化的村庄曾是最让人头痛的地方
三德范是济南东郊章丘区文祖街道办事处的一个自然村落,一街十巷,人口6300多。虽然30多年前就已划分为东西南北4个行政村,并设置了管区,不过老百姓仍然习惯把这里看成一个村。
三德范是有文化的地方。元宵节过后,这里的春节“扮玩”(即:民俗表演)刚刚落幕。10个巷道的“扮玩”队伍摆擂台式地跑旱船、踩高跷、抬芯子,周边许多村庄的百姓赶来看热闹,小车排出几里地,观众有三四万。
如此大规模的民间文化活动,方圆几十公里内首屈一指。即使在村里人越来越忙碌、年轻人越来越少的今天,这种民俗仍然保持着传统组织方式:以巷道为单位组织,由巷道里有威信的人牵头,由巷道里的居民自愿捐助。
三德范“扮玩”的强大生命力,是众多海内外文化学者研究的课题。它独特的村庄布局和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同样令人刮目。
三德范“一街十巷”呈放射状布局,巷口巷尾砌有古朴的石门。明清时代的儒释道文化遗迹均有保存,中有玄帝阁,北有姑子庵,南有禹王庙,西有龙王庙、关帝庙。百年以上的建筑比比皆是。
十条古巷道,巷口巷尾的石砌门,古朴而有韵味,中国人传统价值追求镌刻其上:清平门、太平门、和平门、治平门、人和门、艮峰门……但是,岁月在模糊着这些原本清亮的一个又一个大字,也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
从晚清两广总督毛鸿宾手书的“人和”门穿过,顺着弯弯曲曲的辛庄巷去拜访退休教师赵介平,黄昏中,68岁的赵介平已顶着寒风,在家门口迎候。
这条巷道里,生活着350多人,光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22名,40多人考上大学。虽然邻里尚算和睦,赵介平却对文化传承面临的断层感到忧虑。他说:“大家想着挣钱,没错,但不能光为了挣钱,其他什么都不管不顾了。一些人把标准搞偏了,谁挣钱多,谁就是能人,不管他道德品质如何。”
2011年前后,有一个行政村,换届选举后,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争夺领导权,轮番更换办公室门锁,先后撬坏10多把。有一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截留征地补偿款和村干部工资,上百村民持续上访。
不良政风带坏了村风。由于一些干部私心重、不理事,一些村民也没了羞耻心,对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变得漠不关心。村民随意丢弃生活垃圾,纵穿村子中央的巴漏河成了全村最大垃圾场。
当过30年三德范村党支部书记的张福经,说起这段混乱历史,痛心不已:“俺庄历史上就重视教化,代代传承,影响深远。很可惜,一些干部贪污受贿,让老百姓看不到希望。干部没正事,老百姓就乱事。”
唤回“君子之道”的特殊讲堂
为争一块小场院“动了手”的两村民,听完课火气消了大半
三德范最混乱的时候,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镇上工作的张江,回到了养育自己的地方,担任三德范管区党总支书记。
今年45岁的张江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叮嘱他一句话:皇恩不可占。意思是,公家的便宜不能占。这句话,他刻骨铭心。
张江上任一个月,换了3个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次年,修缮已摇摇欲坠的玄帝阁;清理巴漏河,使“垃圾场”变成了景观带。
三板斧砍下后,张江把目光瞄向了最深层——人心。
他成立了传统文化研究会,把村里文化水平较高、热心公益事业的人聚集起来,挖掘整理三德范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凝聚人心。
2014年底,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颜炳罡应邀为一部电视专题片做解说,偶然走进三德范。正在推广“乡村儒学”的颜教授,与张江的想法不谋而合。
三德范“儒学讲堂”设在村北小学旧址,迎面是新塑的孔子像,两侧墙上,写满了儒家经典名句。
解读村名,是三德范“儒学讲堂”第一课。2015年3月,颜教授告诉上百名村民:智仁勇“三德”,是中国人崇尚的传统道德,孔子称其为“三达德”,三德范人应当做智仁勇的模范。三德范人倍感骄傲。
从此,颜教授开始了为三德范打工的生活。每隔一周的周六,只要没有其他重要安排,他就驾私家车来三德范免费为村民上课。
64岁的王传昌是颜炳罡教授的“铁杆粉丝”。他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从第一堂课到最近一堂课所有的讲课重点,从“三德范”的由来,到《弟子规》,到《论语》……他说:“只要颜教授来讲课,我就把几十只羊赶进圈里,安心听上半天课。”
村民认为,去讲堂听听课,是有好处的。三德范西村有两户人家,东户姓姜,对门姓张,以前关系不错,哪家忙不过来,另一家会主动搭把手。前年,为了争一块小场院,两家主人动了手。事情闹到村支部书记那里,两人的火气还能一点就爆。正赶上第二天讲堂要讲“和为贵”,支书就把两人带到了课堂上。两人一边听课,一边琢磨:邻里一场,为这点事伤了和气,不值得。听完课,火气消了大半。现在,那个场院已经被村里改造成供大家休闲的小广场。
张福经卸任三德范村党总支书记近20年,早已搬到县城生活,但只要讲堂开课,他就回村当“学生”。他说:“社会在变,规矩肯定要变,但仁义礼智信这个根不能丢,没了根,就丢了魂,人就没了形。有这个讲堂,最起码让我们知道什么才是中国人的真精神。”
“民风要好转,仅靠之乎者也是不够的”要扭转社会风气,党和政府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鲜明地亮出态度
三德范村党总支委员冯照宝这两年新添了一项工作:每逢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他要带上村干部,把生日蛋糕送到老人家里,再给一家人拍张全家福。
党总支书记张江说:“村干部提着蛋糕,从大街上一走,街上的人都看在眼里,这是对村民的变相监督,对村民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刚开始,有的村民等干部把蛋糕送上门来,才发现自己把老人的生日忘记了;个别村民明知道老人过生日,却不肯抽时间和老人聚一聚,给老人祝寿。
半年过后,村干部上门前,儿孙基本上早就围在老人身边了。冯照宝说:“人都是要脸面的,看到村里对老人都这么关心,做儿女的哪好意思不孝顺?”
张江说:“为人处世之道必须有人讲,但仅靠之乎者也是不行的。要扭转社会风气,党和政府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必须鲜明地亮出态度。”
在开办“儒学讲堂”的同时,三德范组织开展了许多活动,大张旗鼓地褒奖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团结助人等善行义举。
三德范书法爱好者众多,每个巷道都有几个。春节请他们书写对联,是许多村民沿袭至今的传统。从三年前开始,每到春节,村里就组织“书法家们”为全村的“光荣人家”书写对联,送上门去。今年春节,他们为烈军属等送上对联600多幅。
农家子弟考上大学,是一个家庭的荣耀。高考制度恢复后,从三德范走出的大学生已接近1000人。村里正在为他们建立档案,计划制成光荣榜,集中在街头展示,作为全村的骄傲。
谁家有小孩子诞生,村里会为新生儿送上一份生肖纪念品。
新考上大学的学生、参军入伍的年轻人,村里为每人发放一个行李箱,村干部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
“有威望的人说话才有人听”
要唤醒文化基因,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从章丘到莱芜的公路两侧,有一些房屋刚刚拆迁,瓦砾还没来得及清运。说起这次拆迁,张江很为三德范村民骄傲:“29户,没有一户突击加盖房子的。半个月全部拆完,全镇头一个。”
三德范有许多棘手工作,冲在前面的不是村干部,而是一批群众信任的村民。从村民手里收购旧房子,评选文明卫生户,组织春节演出活动,改革丧葬旧俗,调解矛盾纠纷……一件接一件,推进顺利,波澜不惊。
民俗学者、齐鲁师范大学讲师朱振华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2014年底就住进了三德范。他认为,涉及村民的大事,在三德范坐“上头椅子”的人是有话语权的。一些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人情、面子,是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核心因素。
三德范的丧葬习俗,也是靠有威望的村民改变的。三德范素来重厚葬,葬礼复杂铺张,以至于当地有“生在杭州,死在章丘”一说。一场丧礼,吃喝花费多达一两万元,累人,也浪费。许多人想改,但又怕别人笑话,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
去年春天,村里和各巷道红白理事会负责人商定几条新规矩:把出殡日从三天改成两天,简化仪式;份子钱最多100块,邻里帮忙,原则上不在丧家吃饭。新办法出台没几天,村里就有一名老太太去世,理事会完全按新规矩操办,丧家满意,邻里也都说好。64岁的村民宋继东说:“过去厚葬是孝道,现在厚养薄葬是孝道。新办法很顺老百姓心意。”
文祖镇委原书记赵兴林说:乡村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是法律够不到的地方,用行政手段介入,不符合中国人的心理。要唤醒文化基因,让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朱振华说:“张江对三德范的治理,是从文化破题的。他能干得风生水起,很重要的是,他有传统智慧,懂得从传统文化方面借力。”
□据新华每日电讯
新闻推荐
一、建设项目名称及概要项目名称:兰州市盐池互通立交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兰州市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项目概况:盐池互通立交工程位于兰州生态文化创新城中线连接线与北环路交叉处。(1)北环路由西向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