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理文庙广场,仅是德阳城管创新管理方式的一个小切片,由此窥见的是德阳城管从“单一执法”向“管理服务”转变的观念,“执法者”向“服务者”转变的角色,“硬性执法”向“情怀管理”转变的模式。
□本报记者 吴晓彤
单打独斗变全民参与商家成了“管理者”
2月中旬,一条德阳城管官方微信发布的《啥子情况?文庙广场有通告》在德阳人的朋友圈里刷了屏。垃圾乱扔、商贩占道、游乐设施影响市容市貌、噪音扰民等“文庙乱象”被一一曝光,不仅如此,德阳城管官微还让市民投票选出最不能忍的乱象,一场关于“拯救文庙广场”的舆论战就此展开。
“我们之所以选择自曝家丑,就是想让市民关注,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德阳市城管执法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助理唐建云说,这些流动商贩自己也要玩手机看新闻,铺天盖地的舆论也会让他们明白:开展整治,不是城管为执法而执法,而是市民都认为这里太乱了,需要治理。
从发布微信、《通告》到邀请媒体聚焦,再到现场疏导宣传,挨家挨户逐一沟通,不到一周的时间,80%的游商主动搬离了文庙广场。
除了让市民参与,以往被管理的商家也成了“管理者”。
3月初,长江西路沿线25户商家共同签署了《长江西路商家文明经营自律公约》,商家相互监督管理,各商家都被纳入考评。考评包括落实门前“五包”责任、爱护公共资源行为、规范宣传促销行为、文明实施店面装修等八项工作。
“城管只是商家自治的裁判员和指导员。”德阳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卿烈泉说,长江西路沿线作为德阳“商家自治”试点路段,文明经营均靠商户自我管理。
“城市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单靠城市管理部门往往收效甚微。”对城市管理工作,德阳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刘泽球认为,必须要变“单打独斗”为“全民参与”,构建社会公众参与、多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模式。
以堵为主变疏堵结合城管成了“服务者”
流动商贩是当前最难治理的“城市病”之一,也是最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老大难”。但近段时间,不管是文庙广场整治还是绵远街狗市街口治理,德阳城管一改以往城市管理中与违章商贩硬碰硬,亮出了柔性执法的“软功夫”。
在对文庙广场进行整治时,德阳城管以《通告》发布为契机,对广场上百余户流动商贩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宣传。“遇到不识字的商贩,就把《通告》念给他们听,争取他们对文庙广场治理工作的理解。”唐建云说。
同时,对于固定点位的商家出现的门前“脏乱差”,德阳城管则采用拍照取证,并将其曝光至商家微信群内的方式,“时间一长,有些商家自己都不好意思了,基本会主动改正。”
从源头入手,将以往的以堵为主转为先疏再堵的疏堵结合,为此德阳城管提出“潮汐式管理”,在市民生活需要、流动商贩相对集中区域,按照“统一经营地点、时间、内容、形象标识、规范管理”的原则,在市区规划设立了22处便民服务点,实行早晚限时经营。“以前商贩拥堵在主要路口,有的还在公交站台售卖,显得杂乱无序,影响交通和人身安全,划定区域后情况明显好转。”卿烈泉说,去年4月摸底调查了解,德阳市区有流动商贩2600余户7100余人。
此前,在文庙广场上有30余户经营小吃的流动商贩,经整治后,被分别疏导至“文庙广场老味道”“彩泉小食代”“舌尖上的工农村”三个特色便民服务点。至于另一些摆放游乐设施的商贩,德阳城管正在积极寻找场地,为其争取合适的经营区域。“城市管理事关千家万户,也需要有情怀。”刘泽球说,不仅要准确把握服务、管理和执法三者的关系,今年还将通过理念创新、举措创新,使城市管理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
新闻推荐
□万良政刘建华王艳广安区记者站廖小兵3月17日,记者从广安区“六五”普法总结暨“七五”普法启动大会上获悉,“六五”普法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以“建设法治广安区”为目标,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