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码头,我相信很多人会想起电影《黄飞鸿》里呈现的码头画面:一根根竹子并排搭建而起的卸货平台和泊船平台,人来人往,一派忙碌的景象。我家乡的码头,规模没有电影里那么宏大,仅供一条摆渡船停靠。
我老家在简阳市新民乡,三面环水,东与三岔镇、南与董家埂乡、西与仁寿县高家镇、北与丹景乡相邻。从我记事以来,除逢单号赶乡上的集,上街多去三岔镇和高家镇。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家镇的人均消费比我们乡上略高,但人流量比起三岔还是相差甚远,市场也小了一大圈,消费自然低了不少。那时候,每家每户都有农产品或家禽需要出售,百分之九十会运到三岔镇销售。而从乡上到镇上,有两条路可去,一条陆路,一条水路。由于走陆路需要绕行丹景乡十几公里,还需翻山越岭,多数人会选择走水路,从码头乘船,到达对岸不远,就是三岔镇。
三岔湖把乡与镇分割开来,各自在水一方,渡船成为必要的桥梁,码头应运而生。两岸之间,每天会有专职人员驾驶船只,摆渡人们过河。每到赶集日,上船下船的人群,便成了家乡这个偏远码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渡船是铁皮的,用柴油机带动,噪音大。船约十来米,承载五十余人,混搭部分车辆。船舱两边各一排座位,人们一个挨一个坐。船舱中间空着,主要方便人们摆放车辆和物品。那时候,船舱中间多是背篓和挑担之类的,少数有几辆自行车夹杂其中,甚是稀奇。
渡船要迎来送往,开到对面去了,很多时候,乘客只能在码头等待。等船时,人们总爱讨论赶集的话题,或拉拉家常,偶有老者摆起老故事,会引来众多的听众,我就是其中一个。码头上听故事,给我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
码头也会迎来拥挤的时候,每逢节假日,或镇上的高中放假,返乡的人流量剧增。渡船靠岸时,上下船的人们总会有一种急切回家的心情,会拥挤一阵。在我的记忆中,没发生过一起安全事故,这是因为每当拥挤的时候,一些身强力壮的青年,就主动维持秩序,大家也会避让或谦让。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政府修建码头,停靠点用水泥巩固,渡船再不用到处找停靠点。至此,不论天气如何恶劣,乘坐渡船心里没有了最初的担忧。后来,我到镇上读高中,经由码头回家的日子,渐渐变成了那几年的一种生活体验。每一次的离别,心里会产生一种不舍的情愫;每一次的重逢,心里又会涌上一种喜悦之情。即便在后来北漂的时光里,家乡的这一座熟悉的码头,也会常常出现在我的梦中。
如今,经码头乘坐渡船的人群渐渐稀少了。最近一次乘坐渡船,已是两年之前的事。两岸原本陈旧的瓦房,已重新翻修或被新建的高楼取代,搭乘渡船的队伍,没有过去那么庞大,少有的几辆摩托车停靠在我的身旁,显得那么孤单。那一刻,我内心深处升腾一股莫名的忧伤,熟悉的味道渐渐淡去。
夜晚,天空飘起了一丝丝细雨。想起家乡的码头,一丝难舍的牵挂,牵动着我心头那一抹永久的怀念。
新闻推荐
新华社西宁3月15日电近日,一则题为《西宁一健身房多名健身者洗澡后出现不适事发原因正在调查》的报道引起体育健身爱好者的广泛关注。网友直呼:“去健身,应该带上防毒面具。”14日,记者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