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互联网业务快速发展,金融科技创新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电子银行交易、网络购物支付不断普及。然而,伴随着“方便”而来,信息泄露的常态化和诈骗手法的日新月异,让在线支付等成为了网络欺诈风险的高发地。
为保障网络金融用户的资金安全,建设银行凉山分行主动加强网络金融风险管理,在事前、事中和事后设立“三道防线”,筑起金融安全防护墙,打造了“防、控、补”一体的电子银行全流程反欺诈体系,有效控制了外部欺诈风险。
第 道防线——事前防范,防患未然
客户安全教育与“反钓鱼”成效显著
“事前防范”是建设银行凉山分行为预防外部欺诈建立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对客户进行客户安全教育和“反钓鱼”手段,把金融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
早在2011年,建设银行凉山分行就开始利用网站、微博等平台进行客户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客户对欺诈行为的识别能力。2015年,建行反欺诈卫士卡通形象“蓝e卫士”面世,在微信、微博、网站等互联网渠道,以“蓝e卫士”为主题对信息泄露、伪基站等当前典型高发的风险进行多轮次宣传教育,从如何识别钓鱼网站、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密码信息等角度进行专题宣传。同时,在行内定期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通过网点和短信等渠道开展客户安全教育和警示。通过一系列安全宣传活动,建设银行凉山分行有效提升客户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
针对不法分子通过钓鱼网站进行欺诈性金融交易获得经济利益的欺诈手段,2011年,建行组建专门的反钓鱼队伍,开启24小时不间断的钓鱼网站主动搜索排查机制,不断分析钓鱼网页规律,做到查防结合,积极应对多样化、域名种类复杂化的钓鱼形势。
2016年,建行自主创新开发的“一种反钓鱼监测系统和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通过提升钓鱼网站监测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加大对高危、重点钓鱼网站侦测频率,钓鱼网站处理数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为建行反钓鱼提供了“一把利器”。
第 道防线——事中监控,防微杜渐
大数据智能风控精准识别“高风险”交易
“事中监控”是建设银行凉山分行为预防外部欺诈建立的第二道防线,通过建立大数据智能风控,防微杜渐,有效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2011年11月,建行在国内率先建立网络金融反欺诈平台,依托全行统一、跨渠道的网络金融反欺诈系统,实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上支付等电子渠道交易的7×24小时全面风险监控,对高风险交易实时阻断后进行人工分析、外呼核实、加黑名单等处理。
一方面通过研究典型欺诈案例特征,并结合客户历史交易行为习惯,部署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并动态调整;另一方面通过位置服务、终端识别等新技术应用,持续优化提高监控策略的有效性,将高命中率的监控模型应用系统智能化自动防控。
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依托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风险引擎,
实时快速分析网络金融渠道客户交易行为细节,建立电子化、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比对、甄选,主动识别异常行为,采集异常行为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判断,挖掘欺诈团伙作案特征和规律,根据风险形势变化,实时动态部署智能化监控策略,扩大风控覆盖范围和拦截半径,实现精准识别高风险网络金融交易,有效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第 道防线——事后补偿,维护权益
快速追赔机制帮挽回损失
“事后补偿”是建设银行凉山分行为预防外部欺诈建立的第三道防线,网络金融风险快速追赔机制帮助客户挽回损失。
通过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经验,建行研究建立了网络金融风险快速追赔机制。对于客户遵守网络金融客户服务协议,已尽到一定安全和保管义务,但由于其被第三方非法入侵、盗用等原因导致直接经济损失的,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帮助客户挽回损失。与此同时,建行积极推进联防联控生态圈建设,加强与第三方商户联动,通过资源互换及风险形势共享,共同实现行业上下游风险联防。
2016年,建行创新研发第三方合作支付商户风险评级模型,采取针对性的一户一策差异化合作策略,依据商户风险评级模型的结果,结合商户自身风控完善程度及防控能力,对商户划分不同的合作等级,制定分类的合作方案,并将先进经验在合作商户之间交流,共享风险信息、联防联控。
建行集事前防范、事中监控、事后补偿三位一体的全面网络金融反欺诈风险管理体系在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方面的创新做法取得的良好成效,是建行服务民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建行将积极加强企业级反欺诈防控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应对网络欺诈风险的能力,为保障客户权益,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图 邹翔 本报记者 陈国盼
新闻推荐
春天的五阳湖,典雅静美,湖畔的博山区石马镇芦家台村却热闹非凡。在村委,老人和孩子们正高高兴兴地试穿新衣,这是村里的大学生村官李炳春为全村132位老人和26名小学生送来的礼物。李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