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西 腔 调
关于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实在公共舆论中已讨论了多年。可从现实来看,该问题显然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位校长的个人反思与倡议,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改变,或并不乐观。
◎朱昌俊
13日上午,杭州市东园小学副校长吴海燕很是郁闷。她在朋友圈吐槽:“我大概做了一件不受家长和老师欢迎的事,从微信短信发出后,从没有的寂静,明显感觉到他们觉得‘麻烦\’。”原来,吴海燕看到下雨天90%进校门的家长都是一手搀着娃,一手撑着伞,身上挂着沉重的书包,家长包办代替实为溺爱。为了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她给全校600位学生家长发了三条短信,希望家长下雨天不要进学校接送孩子,只有2人回复。(钱江晚报)
这名校长观察到的现象相信并非只是个例。事实上,此事中校长向家长发出的提议,并非是要求家长不再接送孩子,而只是在下雨天不再进校接送孩子,让孩子自己撑伞换鞋进教室或是出校园,其所针对的其实就是学生应该自己换鞋这个小细节。从正常角度,自己换鞋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其实都不算太高的要求。然而,纵是这样的号召也少有家长回应,确实耐人寻味。
不可否认,在普遍化的独生子女时代,家长对孩子生活的全方位“包办”倾向,在某种程度上有其社会必然性。但从教育角度,这种过度的庇护,也往往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发育缓慢甚至出现“先天不足”。此前有相关调查就表明,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初中生不足一成,“准大学生烦恼不会生活,自理能力差成普遍现象”。这一现实背景下,虽说校长的此番“有感而发”的提议,显得过于突然,但其对应的教育反思价值,无疑显得弥足珍贵。
不过,强化学生的自理教育,不能只有校长的个人“觉醒”。要知道,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足或是生活依赖,既与独生子女现实所导致的家长过度“保护”心态有关,也与教育理念的偏差有直接联系。
当然,虽说要从根本上纠偏家长的“保姆”心态和学校教育的理念偏差,非一日之功,但既然有校长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那么学校可以做的就不仅限于向家长发出提倡。比如,相较于这种临时性的提醒和倡导,学校可更进一步就学生的自理能力问题,主动召集家长进行讨论,争取观念上的认同,让家长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从而在行动上予以“配合”。而学校教育中,也可以适当地开展自理能力的教育,引导孩子养成独立和自理习惯。
关于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实在公共舆论中已讨论了多年。可从现实来看,该问题显然并未得到有效的解决。这位校长的个人反思与倡议,到底能够带来多大的改变,或并不乐观。但这种反思和倡议本身,对于更多的校长、家长乃至教育部门来说,都值得尊重和“聆听”。
新闻推荐
闺密破镜重圆 受她启发我修复感情,闺密破镜重圆 受她启发我修复感情
小菊(化名)和兰(化名)是同学,也是闺密。三年前,兰的丈夫有了外遇并且提出离婚,兰不但一口答应,而且什么都没要。离婚后,兰不但对前夫一往情深,而且拒绝再婚。后来,小菊的婚姻也发生了危机,就在她想着不能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