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就是陕建机施集团唯一的项目女总工——刘引。
天天都喝“海鲜汤”
1995年,24岁的刘引满怀憧憬进入了陕建机施集团,被分到南京禄口机场从事桩基施工。
夏季的南京热得像火炉,工地跟蒸笼一样,身上总是黏糊糊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住在简易民房里,洗澡更不方便。“刚开始饭菜吃不惯,水烧开了一股鱼虾腥味”。刘引说。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她一度打起退堂鼓。当看到身边的同事都能安之若素,一心扑在工作上,她心里暗下决心,自己绝不当逃兵,最终咬牙坚持了下来。白天顶着烈日,从简单的测量放线干起,晚上就在办公室研究图纸。一个月下来,整个人变得又瘦又黑。
长这么大头一次离开家,刘引经常晚上一个人偷偷抹眼泪,还不敢让人知道。然而性格要强的她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工地。
那年春节刘引没能回家,大年三十借了工地上仅有的一部手机给家里打电话,由于着急拨错了区号,死活打不通,急得她直哭。
渐渐地刘引开始习惯工地生活,喝不惯的白开水也喝惯了,刘引戏称自己天天喝的都是“海鲜汤”。
到哪不挪窝,一干到底
两年后,她从南京调到了建筑分公司,这一干就是10年,从桩基到土建、市政、路桥都干过,整个公司就他一个女同志在一线,从测量员到项目总工,没少吃苦头。
2008年,在高陵一市政公路项目,公路和土建施工区别较大,从事土建施工多年的她又开始从零学起。由于她善于钻研,不到半年就已经驾轻就熟,她负责的标段成为样板工程,在当地干得响当当。
这条公路穿村过镇,由于前期业主拆迁遗留问题,施工中干扰很大。每次遇到麻烦,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解决。一次,一名闹事者拿了把斧头扬言要砍人阻挠施工,刘引抢上前一把夺过斧头,平息了一场风波,事后才觉得后怕。
也有其他单位曾想以优厚待遇“挖”她走,都被刘引婉言谢绝。她说自己比较念旧,到哪不挪窝,一干到底。
缺失的陪伴
常年在工地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刘引心里充满了愧疚。儿子1岁多就交给了父母,咿呀学语时她还在工地上,在电话里第一次听到儿子喊妈妈,向来坚强的她哭成了泪人。
2009年,3岁的儿子发高烧,一检查是支原体肺炎,在医院住了1个多月。由于刘引负责的项目工期特别紧,没法脱身照顾儿子,内心备受煎熬。“那段时间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刘引说。她为自己不能在家照顾儿子还拖累父母深深自责。等她赶到医院时,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看着守在病床前头发花白的父母和正在输液的儿子,刘引特别揪心。为了工地和项目,自己欠父母的太多,给孩子的太少,缺少了应该的陪伴。
女总工撑起半边天
堡子村盘道改造是陕建机施集团承建的最大的市政道路综合体改造工程,刘引至今在这个项目已度过了3个年头。
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加之场地狭小,周围车流量大,给施工带来很大难度,完全没有先例可循。
作为项目部“主心骨”,她晚上泡在办公室研究图纸,带着技术人员加班加点、反复研究施工方案。白天则马不停蹄地与设计院沟通,跟各方协调。为了抢工期,他们24小时连轴转,春节期间为了加快进度,她和同事带着工人一起干,仅用40天就完成北半幅封顶。她的这股拼劲得到了业主单位高度赞扬。
红颜娇媚,承受雨打风吹,刚过不惑之年的刘引头上已有了白发。20多年在工地的摸爬滚打,磨砺了她乐观而坚强的性格,也正是这种默默坚守和奉献,使她这朵工地上的铿锵玫瑰盛开不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朱艳明 通讯员 张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