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泾县丁家桥镇李园村村民曹凯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习惯性地打开电脑,查看淘宝网上有没有新的订单。
“田米字格纸20份、四尺四开生宣纸100张。”看到新订单,曹凯闪电般回复这位甘肃省的买家:“预计三天到达,未使用状态支持退换货哟。”随后,他立马来到自家库房开始繁忙的配货工作。
“李园村像曹凯这样从事电商销售工作的村民有900多户,超过了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泾县商务局副局长陈良海告诉记者,近年来,乘着电商下乡、渠道下沉的东风,全县各个乡村的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发达。尤其对于李园村这样曾经就有宣纸产业基础的乡村来说,更是打开了一片销售新天地。仅去年一年,该村销售额已超3000万元,并且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16年的全国“淘宝村”名单,李园村甚至还成为了安徽省首个淘宝村。
年销售额:从两万到百万
上个世纪90年代,李园村有上百家造纸厂,村里家家户户靠卖宣纸而远近闻名。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实体店的生意越来越难做,这里的宣纸销量也难达当年的辉煌。
如何利用新的渠道,让宣纸销售再现辉煌?曹凯成了村里首批“吃螃蟹的人”。
走进曹凯的店里,记者看到,尽管整个小楼里满是货品,但并不显杂乱。早在2010年,曹凯便带着试试看的心理,在淘宝上开了这家名为“曹友泉宣纸”的网店,主营宣纸及其相关产品。之前因为初涉网络,该淘宝店的销售碰了不少“钉子”。“网店美化装潢、货物减震包装、给产品添加详细介绍等内容,我们一窍不通。”曹凯边回忆边说,店铺浏览量多,但下单的却少。即便货物发出去后,也有不少因运输破损问题,造成退货。
这样的烦恼如何解决?陈良海介绍,近年来泾县鼓励农村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并免费提供培训。县里制定了“培训+孵化+培育”模式,目的就是为了培育一大批电子商务创业青年,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一有培训就积极参加的曹凯,如今已熟练掌握了电商基本概况、网店开办流程、网络基础知识、网银账户管理、客户交流策略等方方面面的“门道”。他的网店销售也从曾经年销售2万元飙升到500万元。
“看到像曹凯这样的百万大户,说别人不眼红都是假的。”该镇工作人员褚蕾向记者介绍,村民们很快将“眼红”转化为了“行动”。村民们“挤破头”式的参加电商培训班、申请电商补助。更值得一提的是,村里的电子商务极具“魔力”,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村里人开网店,还吸引了大学生回乡创业,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活动。所以,目前该村不仅仅是宣纸书画纸及文房四宝用品网店发展迅猛,村里的土特产、生鲜等网上销售也异军突起。(下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种地的人白投入了,炒菜的越做越大,这就是问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谈到新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时说。&nbs
“种地的人白投入了,炒菜的越做越大,这就是问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白岩松谈到新闻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时说。“种地的人千辛万苦拿回来了好的粮食,但是被无偿地拿走,壮大了别人的窗口。”白岩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