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气精神科。”这是一份鲜有人向往、甚至令人无法想象的工作,一到上班时间,太和县中医院精神科护士王富秋就进入了一个封闭、特殊的世界——臆语、打骂、喊叫……病人不停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打针、喂药、擦身、看护……王富秋一丝不苟地编织着“明天的希望”。面对一群精神疾病患者,无数个日夜,王富秋用爱的火焰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减轻他们精神的伤痛。
王富秋于2009年毕业于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从踏入医院的那天起,她就把自己的青春交付给了护理事业,“当一名白衣天使,用无私的奉献为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成为她事业追求的方向。2015年1月,太和县中医院成立精神病科,一时间不少护士内心忐忑,担心被调到如此特殊的科室。就在大家纷纷后退之时,王富秋主动向护理部提出“我愿意去!”“精神科的护士面对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工作辛苦不说,挨打、受骂是常事,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到精神科前,同事们纷纷叮嘱王富秋做好心理准备。
同事的话很快在王富秋身上应验了。有一次,一名精神分裂患者情绪非常不稳定,不愿服药,王富秋端着水杯去劝说,但成效甚微。突然,那名患者激动起来,砸东西、损坏病房设施,还大喊要撞墙。为防止意外发生,在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王富秋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抱住病人。挣扎中,她的手臂被抓破,鲜血直流,可她始终没有把手松开,直到病人情绪稳定。至今,她的手臂上还留有两道伤疤。事后,尽管多数患者已不记得自己曾做过什么,但那一次,王富秋对自己职业的意义和责任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护理岗位不仅要能做事,还要会做事。精神分裂症患者唐某被送入医院时蓬头垢面,双臂被家人用铁链捆绑着,全身散发着刺鼻的异味,同时,患者还有明显的抵触、恐惧、疑虑情绪,让人难以靠近。在这种情形下,王富秋每天坚持为患者洗澡、喂饭、喂药,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照顾、耐心交流,唐某逐渐走出了阴霾。
精神科病房常常会收治一些无姓名、无地址、无家属的“三无”病人,救助站送来的“默默”就是其中一位。尽管来的时候患者一语不发,但王富秋仍坚持每天跟她说话,为她洗发、换床单,带她到活动室娱乐。令人惊喜的是,两周后的一个清晨,“默默”断断续续地开口说话了,并能简单写出地址和家人姓名。经初步确认,“默默”是广东人,已走失24年,王富秋就把收集到的信息交给救助站,帮助她联系家人。不久后的一天,患者的儿子轻轻推开房门,坐在病床上的母亲凝视片刻,嚎啕大哭,儿子大步走上前,紧紧抱住了母亲,潸然泪下。彼时,王富秋也流下了眼泪,“不仅是感动,更多的是坚守之后的欣慰。”2015年,王富秋共护理流浪乞讨患者31人,帮助12人找到了家人。
“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这段话,是王富秋对自己所从事的精神科护士工作的诠释。参加工作至今8年,她以高尚的医德、优质的服务、忘我的工作,赢得了同事的信任、患者的信赖,在特殊而又平凡的岗位上,收获着温情和感动。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胡长平)为深入解决主城区上放学期间学校周边人员、交通秩序混乱难题,市教育局正在牵头协调、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方案,开始综合整治主城区上放学期间学校门前秩序。根据部署,上下学高峰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