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显示,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信贷,到2016年规模已突破800亿元。代表委员建议,一方面要对部分野蛮生长、无序扩张的校园贷平台予以规范清理,另一方面也要推动正规金融机构尽快补上高校金融服务短板。
只需提交个人身份证号、所在院校、入学年份、学号、专业等个人信息注册及验证,在线录制视频签约,最短10分钟就可以在网络平台获得少则千元、多则上万元的学生贷款。近年来,针对学生群体的校园贷款成为网贷平台发展最迅猛的产品之一。
校园贷的低门槛以及大学生这个特殊客户群体,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三大乱象:
——有的机构在贷前环节虚假宣传,实则高息放贷,超出大学生合理承债范围。
——有的机构设置贷款陷阱,甚至以“裸条”作为担保方式。在贷后环节又暴力催收,突破法律道德底线。
——有的机构内控缺失,对借款人信息疏于管理,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甚至被贩卖,导致伪冒欺诈事件。
统计显示,2016年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消费规模已提升到4500亿元左右。针对这么一个大市场,商业银行的覆盖却存在严重不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银行副行长许罗德告诉记者,当前商业银行在校园提供的信贷服务仍聚焦于政策框架下的助学类贷款,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而面向更广泛大学生群体的商业化消费信贷,几乎等于空白。一些市场化机构乘虚而入,大量提供“校园贷”,导致问题频发。
校园贷市场如何规范、健康地发展?记者采访的代表委员纷纷提出建议。
许罗德表示,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为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备普惠性。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因为在产品研发、风险控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高校消费金融服务中应扮演主要角色。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要开发有针对性的高校消费金融产品,合理设置消费信贷额度和利率,使这些产品符合普惠金融属性。另外,依托自身的风控体系,商业银行要建立大学生的资信和承债评级模型。
对于市场化机构来说,开展高校消费金融业务除了需要资格准入(包括风控能力和合规销售等),还应尽量减少学生的现金类消费信贷使用,以抑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
同时,全国政协委员蔡建国、翟美卿等表示,学校除了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的防范,还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财商素养和守信意识。可以通过金融知识竞赛、征信知识宣讲等,让学生识别金融陷阱、做好自我保护。同时让他们意识到,信用状况将直接影响其以后毕业、就业、创业、出国深造、贷款等重大事项。
(据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新闻推荐
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当前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累积风险要高度警惕。一些金融界代表委员表示,防控这四大金融风险或将贯穿全年金融体制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