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文 赵坤/图
日前,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于是向警方报案。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不经意间,钱就被转走了。(据《新快报》)
拿出手机“扫一扫”如今已成为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或许很少有人去关注二维码的安全性,此次“共享单车”扫码诈骗,给我们日常的“扫一扫”提了个醒:二维码有风险,扫码须谨慎。
二维码安全隐患频现 扫码有风险
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应用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扫一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营销手段,可以增加微信公众号粉丝,多了人气;对于消费者而言,可以获取一些产品、商家的信息,并进行社交媒体、移动支付、应用程序下载等,尤其是转账功能,避免了现金支付的不便。二维码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便捷。据统计,2015年,二维码市场规模已超过1000亿人民币,未来3—5年将保持高速的成长态势,年增长率近68%。专家预计,随着银行二维码支付等应用的普及,二维码市场还将迎来新井喷。
但是,“扫一扫”的背后,却存在巨大的隐患。比如,扫的是商家的二维码,关注的却是其他的微信号;只扫了一个二维码,却发现莫名关注了多个微信公众号……“扫码陷阱”导致人们轻则遭受恶意营销,每天被垃圾信息骚扰;重则导致账号被盗,甚至遭遇电信诈骗。
2016年以来,二维码已成为不法分子的新型诈骗工具。比如,国内很多地方的商场出现了照片打印机,扫码后即可发送照片免费打印,然而,这种“立等可取”的时髦和方便,却导致隐私被泄露甚至出现被盗号的现象;为上海迪士尼乐园提供技术支持的某公司员工利用技术漏洞,盗取门票二维码票号并制作贩卖假票1700余张,获取非法利益49万余元,给上海迪士尼造成80多万元损失;在广州、惠州、深圳、西宁等地,都有“违章停车扫二维码交罚款”的业务,不法分子打着交警执法的幌子,诱导车主转账缴纳“违章罚款”。
2014年,部分媒体曾报道过一些由于二维码而产生的风险事件,为此人民银行曾一度叫停二维码支付。利用扫描二维码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不但会给消费者造成钱财损失,也为未来二维码更大范围的应用蒙上了一层阴影。
门槛低、监管难是二维码乱象频出的根源
二维码作为新技术产品,为何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
一方面,二维码的制码技术几乎是零门槛。当前,制作二维码没有任何规定,发布二维码也没有任何限制,谁都可以通过相关软件随意制作生成二维码,不法分子自然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中。
另一方面,对违法二维码的监管难度较大。二维码是一种用肉眼无法识别的信息技术,犯罪的隐蔽性较高,很多二维码犯罪只有被消费者扫码关注后才能发现其是否违法违规。因为二维码传播具有隐蔽性,所以无法做到事前审核和全程监督,而且不法分子不断更新二维码,或另开新号,加之因受制于网络虚拟的特点,二维码其承载的信息又缺乏审核、监控、追溯、认证,这大大加大了二维码监管的难度。
此外,很多用户见码就扫的习惯为犯罪分子进行二维码诈骗创造了机会。很多用户扫码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也是信息安全不断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他们对于一些通过奖励等营销手段诱使扫码下载、网络支付等警惕性不高,很容易掉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消除安全隐患 给二维码套上安全锁
腾讯CEO马化腾曾表示,“未来二维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要让二维码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消除安全隐患。
消除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隐患,政府应首先发力,从法律制度、监管入手,给二维码行业套上安全锁。应当尽快出台二维码监管办法,对提供二维码生成技术和软件的企业加强管理,让二维码从生产、制作,再到流通和使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重拳打击二维码犯罪,对利用二维码实施违法犯罪、盗取个人信息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曝光一起,让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净化二维码领域环境,促进产业良性发展;要制定并推广符合国内市场环境的二维码技术标准,并加大对从事二维码技术研发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尽早研制出适合国内环境的二维码技术。
消除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隐患,企业也应担负相应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二维码的监控保护,确保用户扫码安全。目前,支付宝和微信都添加了网址检测功能,用于判定扫描的二维码是否存在恶意链接,避免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二维码付款的机制实施诈骗。其他企业也应该在系统中增加这样的检测或防范功能,保证用户扫码安全。比如,对于大额交易,应向消费者发起短信验证、生物识别等额外验证措施,确保消费者是本人交易;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可通过商业保险等方式化解消费者和商户的风险损失。
消除二维码存在的安全隐患,消费者也要提高扫码安全意识,选择正规企业、商家发布的二维码进行扫描,不要随意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
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陈雪:二维码只是一种信息编码方式,治病救人还是持刀伤人关键看掌握在谁手中。二维码只是充当了网络诈骗链接入口的角色,对二维码使用的监管缺失以及行业的低门槛才是其安全隐患的根源。
《法制晚报》:不让二维码泄露信息甚至诈骗钱财,广大市民提高防范意识同样重要。“路边野花不要采”的俗语如今改成“路边的野码不要扫”或许更为贴切。只要老百姓擦亮双眼,不要扫那些来路不明的二维码,不要打开不明链接,不要下载不明程序,就不会因占小便宜而吃了大亏。
@敬一山: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模式建立在精准掌握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多一些信息安全意识,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新闻推荐
“免费”培训献殷勤事故发生忙跑路近日,在外地一家酒店的后院里,五六十名员工正在观摩如何使用灭火器灭火,现场就一个灭火器,一个不锈钢盆,半桶燃料,一位自称来自消防设备公司的“专业”消防培训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