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云: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韶,美的意思。用为动词,使之美。
尽管恪守“十五之前不动刀”,但是正月十四方韶还是来到了江西婺源溪头乡的砚山村。方韶说,砚山村对他的诱惑太大,那些石头,那些会说话的石头让他总想做点什么。
(一)
走出大山:心无旁骛学制砚
方韶如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砚雕省级传承人。然而,31年前走上砚雕之路却有些无奈。1986年,当时没有能考上中专的方韶怀着一种无奈走进了砚雕行业,是抱着一种“做做看”的心态;从岔口深山走出,第一次来到歙县县城,却不想一辈子和歙砚雕刻相伴。大山的阻隔、农民的朴实让年轻的方韶沉静下来,专心从事雕刻,年轻的同事在看电影时,他在雕刻;同事们在跳舞时,他在雕刻;甚至别人完不成定额任务,他还在帮助别人雕刻。方韶说,“我开心了会磨砚、洗砚、琢砚。我不开心了也只会磨砚、洗砚、琢砚。”尽管当时的雕刻手法在今天看来有些呆板,必须中规中矩,来不得半点创造,方韶说,“一棵松树几片树叶、两个人如何摆布,三个人怎样处理,都有着一定的程式。人物不是苏东坡对酒当歌,就是老子骑牛出关。师傅是不允许偏离一点的。”但是基本的技法却在那时和方韶结缘了。
两年之后,方韶凭借一方五寸的“松鹤延年”砚雕与方见尘老师结缘。方韶说,我是正经八百考上的。那时候想跟随方见尘的人很多,但是名额有限。自己一个从大山里出来的年轻人,找不到靠山,也不认识方见尘。只是看了方见尘雕刻的砚台有一种震撼,于是托了一个熟人,以自己雕刻的“松鹤延年”作为“投名状”。方韶说,方见尘看了自己的作品,只是说了一句“这是你雕的?”似乎有些不相信眼前依然稚嫩的年轻人。然而,作品还是入了大师的法眼,于是随手拿出一块石头,让方韶次日交作业。方韶说,那是我的机遇。
机遇总是给予有准备的人。当方韶的作品再次出现在方见尘面前时,方见尘已经同意方韶加入他的队伍了,且青眼有加。方韶说,记得有一次,他在房间里“接私活”雕刻一件作品,正忘形处,嘴里哼着小调,不想方见尘在他背后站了半天,且大喊一声“好”。方韶说,大师不愧为大师。虽然自己有些违规,但是方见尘看了我的作品,还奖励了我一条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方韶作为人才被引进到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1992年,方韶在屯溪湖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二)
志得意满:少年不识砚滋味
独立之后,方韶迎来了自己的另外一番天地。整整五年时间,方韶似乎将自己闭关,在屯溪湖边、在杭州西湖边,临摹古砚,从中学习技法。方韶说,那时候,自己细心揣摩古砚台的雕刻技法、表达方式,甚至能够不误差一毫米。这一段时间的修炼,让方韶制砚的技艺大为提高。经过他仿制的砚台几可乱真。也正因为如此,方韶的砚台打开了市场,也获得了丰厚的报酬。方韶说,“那时候,就以为砚台雕刻就那么回事。自己走路都是横着走的。”
带着这份今日看来盲目的自信,方韶于1997年在北京天安门附近办起了自己的第一次展览。
展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包括启功、张中行等大家都前来观摩。然而,一个个大家看完之后,都对方韶提出了同样的期待:“你的技法炉火纯青,但是似乎少了一点文气。”但当时志得意满的方韶似乎很不屑大家的意见。方韶说,当时,虽然表面上接受大家的建议,但是内心里却更多的是一种不认同,以为你们或者是写字的、或者是画画的,但是对于砚台雕刻,却并不在行。
真是少年不识砚滋味。
(三)
否定自我:独坐岱岭邀明月
然而,大家们一次次的提醒让方韶沉淀。的确,砚台是古代文人的爱物,砚必须可以“用”,要么用来磨墨,要么用来舔笔。倘若砚台只具有技法而没有使用价值、没有灵魂,没有文气,就不是砚台了。方韶说,“我们是做砚雕的,不是做雕塑,没有必要用砚石来表现雕塑。”如同方见尘老师的作品,或者有人能够模仿他的形,但其中的神却是别人做不到的。
做有自己风格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让每一件作品打上自己的烙印。方韶决定变革。
然而,否定自己说说容易,真正实践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方韶说,当时原有的已经成熟的市场被自己放弃,自己的作品还没有找到相对适应的人群,做出来的砚台堆积在家。而另一方面,原来相对优裕的生活被打破,家人需要生活、徒弟需要工资。那真是一段非常难熬的日子。以至于家人埋怨,朋友不理解,说自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方韶说,那段时间,自己彷徨、无奈,愤懑,忧郁。曾经有一次,有人愿意出钱收购自己的作品,准备拿去修改。方韶气得坐在家门口,将自己制作的砚台一块一块砸碎。方韶说,我坚信自己变革的路子,但没有想到自己竟然沦落到需要别人像收购垃圾一般收购自己的作品。所以宁愿砸碎也不愿意被别人可怜。方韶说,上百方砚台,就是石头的价值也有几十万元。
为了排解心中的郁结,方韶把自己“流放”,歙县溪头的岱岭,婺源江湾的大畈,到那种“路的尽头”去体会砚石的语言。2004年中秋,方韶独自一人在岱岭之巅,面对皓月当空。那时,人们似乎以为方韶有些“异样”。
(四)
坚定自信:即使独舞也坚持
2002年,一封来自四川的信让方韶增添了信心。四川博物馆的收藏专家魏学峰来信鼓励方韶要相信自己,要坚持走自己的路,同时汇来1万元钱购买方韶的砚台。方韶说,魏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我含着热泪对妻子说,好比一场演出,如果我是演员,哪怕台下只有魏老师一个观众,我也要坚持把演出进行到底。
从此,魏学峰先生成为方韶终身的艺术顾问。
方韶说,为此,他特意雕刻了一方“池中潜龙”砚,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
2005年,方韶的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尤其是被书画界和收藏界认可。一位业内同行走进方韶的作品陈列室,感叹地说,却原来,砚台还可以这样雕刻。
(五)
艺术自我;从心所欲不逾矩
方韶成功了。
方韶说,回首自己的砚雕经历,当年是极尽雕刻之美,总想多一份雕工,展示雕刻的技法。今日看起来,那样的作品明显显得俗气。只有匠气,没有匠心。更多是石雕作品,而非砚。可以说是不懂砚,不尊重石头。所以方韶给自己制定了一个“三不”原则,自己的作品“不懂砚的人不卖;要立即拿走的不卖;不同意时常去回看砚台的人不卖”。
方韶说,曾有一次,一位商人要买他制作的砚台,带着一位所谓的鉴定家来看作品。那位鉴定者远远一看,即大加评论,说石头不对,不透明,雕工粗糙等等。方韶说,当时自己感觉这简直是对砚石的侮辱。这样的附庸风雅只能是有辱斯文。而砚,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必备工具,其本身具有优雅的气质,是“文气”的体现,具有自我的尊严。所以从此对于那些不懂砚的人,他坚决不卖作品。方韶说,“与其花心思去骗一百个外行的眼睛,不如下真功夫得到一个内行的认可。”所以对那些懂砚爱砚的人,方韶通过砚石的交流,成为知心朋友。方韶说,云南有一位朋友,收藏了他90多方砚,还打算建一个方韶砚博物馆。
而之所以要把砚台搁置一段时间,是因为从2010年之后方韶每隔两年都要为自己出一本作品集,开一次研讨会。方韶说,艺术需要交流,需要在交流中提高。如今方韶已经出了3本作品集。这样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非遗技术的传承。方韶说,我每一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方韶说,正因为每件作品都是唯一的,所以每件作品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时常,自己总想去看看,如同自己的孩子。如果哪天自己思念哪一个“孩子”却要受制于人,不让看,那肯定不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如今,方韶不仅自己这样要求,而且在传承砚雕时,对自己的弟子也这般要求。要读唐诗宋词,要多读书,即使进来时文化程度不高每年也要写一篇论文,记录自己制砚的心得。方韶说,唯有自己的修养提升,才能提升自己的砚,才能让自己的砚美起来。
历经心力而至这般领悟,用心与砚石对话,尊重砚石,让砚石美起来。这就是方韶,一位砚之韶者。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全国人大代表郑杰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建议,电信网络诈骗危害远超普通犯罪,应从法律源头入手,单设电信诈骗罪名,并提高定罪量刑幅度,以有效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作为中国移动浙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