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草长莺飞。随着春天的到来,有一类疾病也拉响了 “警报”。 “春天是我们精神心理科医生最忙的季节之一。新年开年后两周,我们科189张床位已经全满。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心理科吴小立教授介绍,临床上,抑郁症、躁狂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在春季都相对高发。他提醒,春天宜多晒太阳多去户外踏青,勿动辄“以物喜,以己悲”,有轻躁狂倾向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不宜多喝咖啡、酒精、茶等有刺激性的饮品。
躁狂症:天气转暖,躁狂活跃
“抑郁和躁狂与气候因素有关。 ”吴小立指出,躁狂、轻躁狂最多见的季节是春末夏初,尤其是天气转暖的时候,其次是春季,乍暖还寒的季节。
凡是有轻躁狂或躁狂发作的病人,都被归入“双相障碍”。躁狂早期,多表现为性格和行为的变化,过去内向、小气,近一段时间突然变得慷慨大方、灵活主动地与人交往,情绪从平稳变得容易恼怒、动辄发火等。睡眠则从每天六到八个小时缩短到三四个小时,次日却毫不疲倦,甚至性生活频率都在增加等。
从发病年龄来看,躁狂发作的高峰在30岁左右。现在发现青少年中躁狂、轻躁狂或者有双相障碍的比较多。要警惕的是,在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隐藏着不少“双相障碍患者”,有些患者可能一开始表现为抑郁,但今后可能会出现躁狂的发作。尤其是十五六岁即患上抑郁症的人,越早发病,意味着属于双相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吴小立分析说,患者往往有这样的特点:比较神经质,容易冲动,有强迫倾向,在单亲家庭成长,伴有不良生活方式或者物质滥用,例如酒精、K粉、止咳露上瘾等不良嗜好。
和躁狂症相比,轻躁狂的人更具有迷惑性。轻躁狂的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幽默,跟人相处不错,充满正能量,工作生活效率很高。吴小立指出,轻躁狂有时危害性更大,因为其更具有隐蔽性,患者不自知,不重视,一旦发作起来,可能会引发意外的严重危害。
你的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仿佛自带“超级能量棒”,有着使不完的精力,一旦闲下来就会闹“幺蛾子”。
吴小立建议,如果身边有这种疑似躁狂、轻躁狂的朋友,家长、老师、领导应引导、帮助他们保持正常生活方式,也就是把个人的能量用于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务。例如,不妨给他们布置更多的工作量,让他们把能量释放在合适的地方去,例如学业、工作、运动等让他们愉悦的事情上。
吴小立强调,有躁狂特质或倾向的人,更需要劳逸结合、规律作息和运动,不要触碰酒精、咖啡、茶等兴奋性饮料。抑郁症:阳光“吝啬”,抑郁高发
抑郁症的发病规律与季节变换相符合,春季抑郁病人更容易出现病情波动。乍寒乍暖,抑郁症患者也逐渐增多,一般到清明节是一个高峰。
春季的阴雨天气可诱发抑郁症。心理学上有一种叫 “季节性情感障碍”,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冬季抑郁”,在冬春相交时好发,受阳光减少的影响,大脑松果体释放的褪黑素减少,导致抑郁症病情发作或加重。
生活处方:多晒太阳,多运动
如果发现身边人有失眠、情绪低落、沮丧自责、精力减退、浑身无力、厌学、学习成绩或工作业绩大幅滑落等表现,家人应予以重视,尽快陪伴其就医。特别是父母曾患过双相障碍的家庭,当子女出现情绪不稳、焦虑、抑郁等症状,即属于“超高危人群”,家人需密切注意其表现。
抑郁症重在预防,尤其是对于青少年人群。任何时刻,家长都要关心孩子的情绪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平心静气地倾谈、善意的理解和接纳。
但是,抑郁症的治疗不能只靠谈心。做心理咨询2周病情仍无改善的轻度患者、中重度抑郁症尤其是有自杀念头的患者,必须及时寻求有处方权的心理医生的帮助,采用规范化的药物治疗或经颅磁刺激治疗。重症患者还需要加上国际公认的“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在规范治疗的同时,抑郁症患者也要遵循“生活处方”的要求,春季多晒太阳多踏青,适当运动,有助于病情的缓解。 任珊珊 江澜 查冠琳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全国人大代表郑杰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建议,电信网络诈骗危害远超普通犯罪,应从法律源头入手,单设电信诈骗罪名,并提高定罪量刑幅度,以有效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作为中国移动浙江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