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你最好别来!”这样负气的话,竟出自某“官微”对游客质疑当地旅游乱象的回答。而这,仅是近年“官微”“雷语呛人”的一个缩影。
为积极响应互联网信息化的新标准、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单位,甚至连不少行政村都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微博等公众平台。大多数微平台都能办得有声有色,向大众公开信息动态、传播先进理念、拓宽百姓视野,进一步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
“官微”,一个“官”字,就让这个微平台与众不同、意义非凡。顾名思义,“官”,就是官家、官方,由权威机关部门开设,那自然传递的信息也就要具备权威性、严肃性、公正性、积极性、亲民性。且不说“官微”要做到振聋发聩、让人们醍醐灌顶,至少也要发挥引人向善、启迪智慧、为民解惑、与群众沟通的职能,真正实现群众看了都说好、读了还想读。
“官微”如何办出正能量?如何吸引广大群众?如何让群众不断从中获取思想上的盛宴、拥有满满的“获得感”?这些俨然成为“官微”工作的“必答题”。“答”好了,干部群众皆满意,受众也自然更广,获取的资源也自然会更多。相反的,若是“答”不好,不仅吃力不讨好,平台更是无人问津,甚至还会严重影响部门的自身形象和公信,如此这般,还不如不办,又何苦落得个“满盘皆输”的局面。
“官微”作为机关部门的新“门面”,既然开通,那就必须把它办到好、用到位、做到实,切不可让其沦为空有其表的“假把式”。一方面,机关部门要搭建好“官微”平台的“后台”,既要充实熟悉网络舆论工作的业务能手,给“饕餮盛宴”找个“好厨子”,又要注重平时业务工作的信息积累,让平台“有米下锅”、“有菜上桌”。另一方面,不妨多去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毕竟“官微”不是为了做给自己看,更多的受众还是老百姓,多去观察群众喜欢什么“口味”、希望了解什么方面的信息、知识,那我们就“对味上餐”,为其准备丰盛的“食材”,真正将“官微”构筑成服务人民的前沿阵线。
办好“官微”是门大学问。只有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宗旨,才能打造出让公众满意、促干群和谐的舆论微平台。所以,我们只要开通“官微”,就要对其负责,切实将其办好、办实、办精。
新闻推荐
现在有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大数据。的确,当今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快速推进,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迈入信息社会,移动互联给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智能手机的普及,使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