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11月6日所推出的“新闻早班车”栏目中,有两则“随手行善”的报道。一则是,近日,朱女士在北京安贞医院等母亲手术,自己却突然瘫倒。一名经过的大夫,立即对她心外按压。经医护人员努力,40分钟后朱女士逐渐恢复,她母亲也顺利完成手术。而另一则暖心的新闻是,郑州女大学生王秀娟在火车站见一陌生男子昏倒,她急忙报警并帮助送医。因联系不上男子家属,王秀娟就在病床边为他守夜。见男子醒后无大碍,王秀娟才离开。
这两则短短的新闻,都没有惊天动地的因素,却同样拨动了所有读者的心弦。除了这两则新闻都是那样的暖心,更在于,两则新闻中的主人公,也都体现出“随手行善”的特点。无论是发生在医院里的那一幕,还是发生在火车站的那一幕,那一名经过的大夫与那一名大学生,都不是有计划地从事慈善行动,他们将无意之中的“偶遇”之中,以一己之长或者是一片热情,向社会展示了那一份朴素而真诚的善心与爱心。
这样的“随手行善”,恰恰是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慈善行为,往往能够准备得更为充分,也就更能够彰显“善”的意义;不过,“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每一个人,可能都会遭遇意外之灾,此时,路过者可以选择无动于衷,或者是熟视无睹,也可以选择“随手行善”,而后者的社会意义,已经是不言而喻了
这样的“随手行善”,对于行善者而言,或许仅仅是举手之劳,然而,对于受助者而言,显然不是“举手之劳”所能概括的,每一名受助者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个甚至多个家庭,因此,一次“随手行善”,就能够温暖许多人的心灵。“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古训,其实也正是蕴含着这样的道理。
“随手行善”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其社会成本少之又少,只要我们有所行动,几乎每个人,都能够成为“随手行善”的主角。这样的“随手行善”,对于受助者以及全体社会成员,也是一次示范与引导。我们不敢保证所有的受助者及其亲人对他人的“随手行善”都能够心存感激,但是,我们一定能够保证的是,必然有相当一部分受助者及其身边的人,在感动之后“带着感动出发”。而当每一名社会成员都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随手行善”“随时行善”,那么,这就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源源不断地获得了全方位的呵护。如此,人间大爱,也就由这样的“随手行善”中汇聚而成。
(曹承俊)
新闻推荐
最高检公安部挂牌督办第二批41起重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