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伪慈善直播“吸粉”赚钱,被当成一种模式复制且屡试不爽;当受益人被一再欺骗而“不相信外人”的时候,这种伪慈善就不仅仅是涉嫌违法的孤立个案,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破坏着社会的慈善生态。
燕农
不久前,一段网络主播在大凉山搞假慈善的直播视频曾刷爆网络。据调查,在凉山做伪慈善的直播团队有多个,直播内容五花八门,目的都是为了“吸粉”赚钱。快手直播平台已对有的伪慈善直播用户永久封号,并将在凉山做公益的21个账号予以封禁。当地村民的心理阴影仍未消除,多位村民表示,至今“不相信外人”。(11月20日《成都商报》)
这是一场已经不能用“闹剧”来表述的伪慈善。当事者为了“吸粉”赚钱,高调“慈善”后又“低调”收回善款,目前虽难以认定刑事犯罪,却也构成了民事欺诈。这种欺诈关乎两个层面,一者是以伪慈善为噱头,在直播平台大量“吸粉”和赢得打赏;二者是诈捐于贫困山区的朴实民众。而进一步说,按照《慈善法》禁止个人公开发起募捐的规定,伪慈善者就又多了一项涉嫌违法的罪名。这样一种集多般违法于一身的行为,以慈善之名进入到社会慈善领域,实在危害不小。
更严重的是,当伪慈善直播“吸粉”赚钱,被当成一种模式复制且屡试不爽;当受益人被一再欺骗而“不相信外人”的时候,这种伪慈善就不仅仅是涉嫌违法的孤立个案,而是在某种程度上破坏着社会的慈善生态。这种违法行为的蔓延,会让真正的捐赠者产生越来越多的困窘,会让真正需要公益扶助的人产生越来越多的戒备和隔膜,直至威胁到健康的慈善公益生态。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发起人周健的体会是:只要我们的社会还充满了困窘感,就很难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公益。这样说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出于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前车之鉴,就在眼前。
事实上,即便是贫困的受捐赠者,也有体面地接受捐赠而免于被直播的权利。《慈善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开展慈善服务,应当尊重受益人、志愿者的人格尊严,不得侵害受益人、志愿者的隐私。然而,伪慈善哪里还顾得上自己以及受益人的体面?这既是对社会慈善生态的一种破坏,也说明遵循法律的健康的慈善生态亟需构建,最起码,一些慈善公益常识应该得以普及。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全民移动直播的时代正在款款而至,技术改造生活,这是科技的魅力。然而,当无罪的技术被嫁接于敛财的罪恶之上,网络直播就不可避免要泥沙俱下,既破坏了社会慈善环境,也给新生的移动直播植入了乱象的因子。而在慈善公益和网络直播的两个环境场域,目前我们已很难再推脱于法规缺失,真正缺失的,或许是对这种社会人文环境的重视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有力监管。
新闻推荐
江州讯今年以来,江州区坚持围绕中心服务“三农”,认真落实农业农村和农机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农机化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主要目标任务。江州区认真落实好国家购机补贴资金,按照上级工作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