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为16万亿元。债务率即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政府综合财力的比率为89.2%,低于国际通行的警戒线。财政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目前我国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存在局部风险隐患,需引起重视。14日,国务院办公厅对外发布地方债风险管理新规,将对地方政府违规举债的行为产生哪些影响和约束力呢?
目前我国地方债风险有多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GDP数据计算,目前加上纳入预算的10.66万亿元中央政府债务,我国政府债务的负债率为38.9%,低于欧盟60%的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水平。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地方债风险管理主要面临三大挑战:
个别地区超警戒线。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国务院关于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中,不少委员提及100多个市本级、400多个县级的债务率超过100%。
违规融资担保承诺。根据预算法、担保法等法律规定,除外债转贷担保外,地方政府不得为任何债务提供担保,然而各地违法违规担保举债现象仍难杜绝。
“伪PPP”现象不断。财政部相关政策明确要求,严禁借PPP项目保底承诺、回购安排等方式进行变相融资。国厚资产PPP事业部副总经理黄彬说,不少地方PPP项目基金都是明股实债,以财政资金作为风险兜底的劣后资金,实质上是地方政府变相举债。
如何限制政绩冲动造成的违规举债?
多名受访业内专家与基层干部表示,前期对地方债实施限额、纳入预算管理后,防范地方债风险问题重点转移到遏制各类违法违规担保等方面的举债乱象。当前违法违规举债现象屡禁不止,背后存在多方面原因。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公共财政与政策研究院院长乔宝云介绍,当前地方财政保持高增长难度大,但稳增长、补短板任务并未减轻。当地方分到的新增债务限额不足以填补财政收入放缓造成的收支缺口,加上地方政府负责人的融资观念无法适应从传统粗放举债向规范举债的转变过程,就极易出现各类违规举债现象。
政绩考量也是一些地方违规举债的重要因素。一位基层政府负责人坦言,尽管当前经济下行,但主要领导绩效考核要出彩,就必须靠举债来保持高投资、大建设,“先不管是否合法合规,能以合理成本拿到贷款就行”。
业内专家指出,此次出台的地方债风险管理新规提出,高风险地区政府财政重整计划,与地方债务分类处置措施,将在堵住地方违规举债漏洞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出现地方债风险事件如何对官员追责?
“过去地方无序举债、违规融资现象屡禁不止,重要原因在于追责未能落实到位。”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说,尽管预算法等法律法规明确,对违规举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撤职、开除处分,但因标准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现实中鲜有地方领导因违规举债而受处分案例。
地方债风险应急处置预案规定,发生四级以上地方债风险事件,就应适时启动债务风险责任追究机制,依法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问责。根据省级政府审定的有关责任认定情况,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进行处理。
白重恩说,这意味着对何时追责、如何启动追责有了明确触发点,“加上责任认定、追究的部门、程序都有具体规定,形成风险事件必追责的刚性约束”。
“即便离任也仍然要被追责的终身问责制,将给官员违规举债带来巨大震慑。”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院长助理张斌表示,这会倒逼地方政府领导在举债时更加谨慎、理性地分析综合收益与风险。(新华社)
新闻推荐
西部商报讯(记者窦文杰)2016年3月27日晚,四川师范大学白银籍大一学生芦海清遭同乡室友滕某连捅50余刀身亡。11月16日,记者从受害者芦海清的哥哥芦海强处了解到,11月15日上午,案件的代理律师陈逢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