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在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往往与成绩息息相关。近日,中青在线记者调查发现,高校有偿替课现象悄然成风,而替课者大多是学生,替课已逐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成为大学生兼职的选择之一。
(11月1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替课,替体检等,“替”生意经历了野蛮生长的阶段后,目前已经成为了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在报道中有时一节课中替课者竟然能达到10%以上,而即便如此,同学们司空见惯,授课教师无计可施。高校校园里“租人上课”现象,之前也屡有媒体提及,专家们对此也不断开出药方,而教师们为了防止学生逃课,也想出了各种方法,比如摇号点名、按指纹签到、给到课学生发红包等,但“你有你的千般计,我有我的过墙梯”,事实上高校替课现象有增无减,真是令人有种焦虑和无力感。替课现象屡禁不绝,必须引起教育等相关部门的反思。
一是“租人上课”现象频出,学生的诚信究竟价值几何?几度春秋冬夏的寒窗苦读,很多学生们到了高校后立即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部分学生片面以为自己已步入“成功一族”了,于是面对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能逃则逃、能租人上就上,自己在付出财力乐逍遥的时候,其实已经是在弄虚作假、瞒天过海,距离诚实可信越来越远,而这也折射出高校对诚信教育的缺失。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高校学生在求学阶段尚且弄虚作假、不讲诚信,到社会上又会怎样呢?令人担忧。
二是大学公共课成替课重灾区,公共课的设置莫非成了鸡肋?五花八门的替课“项目”中,不同的课程类别“受欢迎程度”不同,而根据记者调查,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课等公共课程和体育考试,是大学生最爱寻找替课者的。之所以如此,一则这些课程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目光,枯燥乏味;二则这类课程上课人数较多,教师对学生根本不认识,因此替课不容易被发现;三则成绩和签到次数挂钩,去的次数太少,还有可能被挂科等,多种因素的叠加,学生们租人上课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三是替课现象有增无减,高校考评标准是否需要纠偏?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对全国5138名高校青年教师提问,超过60%会选择把心思花在科研上,67.8%的受访者坦言“教学质量不会影响晋升”。调查还显示,32.5%的高校青年教师直言,教学压力主要来自学校的考核,而把学生的认可度当作压力源的,不足两成(19.7%)。考评标准偏差的情境之下,教师们谁还会把心思用在琢磨教学设计和多认识几个学生上呢?于是,我讲我的,你听你的,学生投机取巧、暗度陈仓的渠道就容易多了。
高校替课现象不是偶然性,是一种必然性,而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似公平的市场行为却是对高校教育的一种大不敬,要想真正遏制这种“替课热”,一方面,需要高校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诚信教育和“教育成本”教育,唤醒学生的内心;另一方面,高校在公共课程的设置上必须尽量科学,要接地气,让更多学生愿意走进公共课;第三,高校考评标准的纠偏需要进行刮骨疗伤,逆转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变高校政绩考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广大教师真正热爱课堂教学,更多的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也许这样才能让师生之间“相看两不厌”。
□樊树林
新闻推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环境保护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制定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