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面仅点头笑笑,没正儿八经聊过一次。这让我想起往昔的“隔壁邻居”。那时候,“隔壁邻居”的称谓是一种亲切、和谐,是除了家人,平常最熟悉的面孔、声音等。 记得上世纪7

来源:黄山日报 2016-11-1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赵柒斤

搬进高层快3年,跟左右及对面住户碰面仅点头笑笑,没正儿八经聊过一次。这让我想起往昔的“隔壁邻居”。那时候,“隔壁邻居”的称谓是一种亲切、和谐,是除了家人,平常最熟悉的面孔、声音等。

记得上世纪70年代,30多户、100多口人挤居于13幢老房子里,几乎三四家居一幢。那些经风雨洗礼、岁月留痕仍不失婉丽的老房全是晚清或民国初的徽派风格,清一色砖木结构,有大门,天井,前后厅堂及两侧的厢房,风格不雷同、面积不相等,且均不超二层。这样一来,房子前后门、厅堂、厨房等皆共用。当然,在那种几乎是零距离接触的生活状态里,老乡们在亲和里还是极力刻意地互相保持着一种距离,即每家“餐厅”和“卧室”共一间,各家卧室对大厅开一道门,里面上栓,家里的油米等稍微值钱锁房里。厅堂除办红白喜事,一般闲置,各家在靠自家房间那一块堆放一些杂什。

如此一来,便可看到这样画面,大门一般很少关、厨房门又极少开;厅堂里的电灯很少亮,公用厨房里每家土灶台上吊着一只灯泡,电线从自家电表上引出来,家人进厨房,不管里面灯火通明还是黑灯瞎火,自家灶台上的灯泡一定亮起来。点亮的灯泡似乎在告示隔壁邻居:我用的是自家的灯光,没占一点借光便宜。各家的锄、锹、耙等斜放于厨房门旁或倒挂于自家灶台一侧的横梁上。紧缩的空间,也使隔壁邻居间借东西非常方便。“你家梯子借我用一下?”,没人搭腔,扛起就走,用好后物归原处就行。“你家锄头借用一下?”“拿去吧!”主人答应时,锄头早已扛上隔壁邻居的肩。最有意思的是,隔壁邻居谁家晚上烧好菜,其他邻居也沾光,大人喝不到“肉汤”也闻足了“肉香”,小孩子往往端着饭碗就不管不顾地去串隔壁邻居房门。同时,再吝啬的隔壁邻居对小孩子还是大方的,将炒熟花生、蒸熟的米粉粑、煎黄的豆腐端一盘过来,言给小孩子解解馋……

隔壁邻居间串门更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农闲的雨雪天和漫长的冬夜,男人们常常捧个茶杯、踏着棉鞋到隔壁邻居家聊天,女人和小孩子不一会就尾随过去,一个烤火的木柜中往往挤着四五双脚。在没有电视、手机、网络等辅聊工具的情况下,隔壁邻居既聊国家大事,也聊家长里短,气氛活跃。隔壁邻居有一点响动,大家都听得见。真到了要帮忙的时候,不用声张,隔壁邻居都把手伸过来。隔壁邻居也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但双方的脸黑不了两天就舒展开,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啊。故而,隔壁邻居记情不记仇,否则就很难继续再做隔壁邻居了……想不到的是,父辈们都觉得这样的生活方式及经历,让人感受到温度和温暖。

这种“集体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因逐渐富起来的隔壁邻居家家盖起新房结束。不过,这种隔壁邻居之间有分有合、泾渭分明的生活方式并不是冷漠和“互不搭界”,而恰恰是处理人际关系里一直希望避免矛盾与纠纷的预警,一直在核心利益上彼此公平合理的分摊和分享,这也是在生活环境里和睦相处的最佳方式。那些目不识丁的父辈们也许不知这种隔壁邻居式的生活方式有可能是建设现代文明的一种基础,但他们都明白“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而现代高楼大厦里的隔壁邻居缺得不正是这些吗?

新闻推荐

网上非法***弹一名嫌疑人被缉拿归案

□记者姚大盛晨刊讯有的生意不是说碰就能碰的。近日,屯溪老街派出所经过缜密侦查,破获一起网络非法***支弹药案,抓获嫌疑人一名,缴获组装气枪一支,气枪铅弹900发等配件。据了解,8月20日...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面仅点头笑笑,没正儿八经聊过一次。这让我想起往昔的“隔壁邻居”。那时候,“隔壁邻居”的称谓是一种亲切、和谐,是除了家人,平常最熟悉的面孔、声音等。 记得上世纪7)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