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治票房“注水”需用法治之剑

来源:安徽日报 2016-11-15 00:00   https://www.yybnet.net/

■ 张永生

日前,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电影产业促进法》。经过13年的酝酿,承载几代电影人梦想的一部法律终于结果。

这部新鲜出炉的法律,令人瞩目的不仅是在权力上做了“减法”,如取消电影制片单位审批、摄制电影片(单片)许可证审批等行政审批项目,还有在强化监管上做了“加法”,如剑指票房造假,严禁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主体通过制造虚假交易、虚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对违法者将根据情节处以罚款、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许可证。

票房是评判市场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形势喜人,票房一路高歌猛进。据《经济参考报》统计,2012年到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分别为 170.73亿元、217.69亿元、296.39亿元和440.69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0%以上,并呈现不断加快态势。巨量票房让电影产业挣足了面子,但五花八门的票房造假也不容回避,更不能忽视。有媒体披露,造假最严重的首日、首周票房数字平均注水率达50%以上。实际上,从2014年《英雄之战》到2015年《捉妖记》、再到今年上半年《叶问3》,票房“神话”挑战人们常识,一部口碑不咋样的电影,午夜10分钟一场都能场场爆满,且上座率高达108%;票房“秘密”触及社会底线,制片商自掏腰包买票房者有之,将甲电影票房转移到乙电影名下者有之,安装两套售票系统、截留瞒报票房者更有之。

票房造假原因何在?电影市场竞争激烈,冰火两重天现象不少见。票房,对观众而言或许只是口碑,可对制片商、发行商和院线则不啻于命脉。高票房往往意味着更多观众、更多投资、更多市场;反之,非但难以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连投入的钱也会打水漂。于是,做高票房成为竞争利器。业内人士爆料,制片商和发行商在电影上映后,一般都会购买相当多场次的电影票。他们在自己院线内只需付出票房流转税、电影基金等不到10%成本即可,这相当于片方只花不到100万元,就能实际得到1000万元的票房,但效益很惊人。首先,能获得很高的票房基数,在对外首次公布票房时能拿出漂亮成绩,并且可以凭借宣传和较高票房数字来吸引观众;其次,还能在有限院线资源中尽量抢占排片,挤压同档期上映的其他电影排片场次。可以说,票房造假正是制片商、发行商和院线在资本驱动下合谋的结果。

票房造假危害在哪?一是行业公信力打折。如果票房成了“注水肉”,一捏水分一大把,再漂亮的数据也徒具空名。二是拉低影片质量。如果不靠过硬的作品就能赚得盆满钵圆,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下功夫编好的剧本、拍好的影片?三是搅浑电影市场。如果“买票房”“偷票房”招数成为行业潜规则,结果必然是精品力作没地方放映,粗制滥造作品却四处充斥,最终“劣币驱逐良币”。更令人担忧的是,电影作品可能成为资本工具,电影市场可能沦为资本戏场。如果一切绕着资本转,一切为资本服务,那么,公众文化消费权益将难以保障,作为文化产品主人翁地位也难以充分体现。与此同时,电影产业的文化特质会被慢慢剥离,电影市场也可能就此被带入歧途。从这个角度上说,票房造假不仅仅是电影产业虚火过旺的表现,也是“毒瘤”所在。

割除票房造假“毒瘤”,必须依靠法治。《电影产业促进法》制定各项具体而又严格的措施,遏制票房造假,严惩票房注水,充分体现了国家规范电影市场的坚定决心。可以预见,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执法力度不断强化,中国电影产业各种机制会更加灵活有效,电影市场将日益风清气正。

新闻推荐

·质量安徽品牌行·华茂集团:追求卓越锻造“质量标杆”

■本报记者桂运安连续41年保持盈利,可以生产世界上最细的纯棉纱,品牌竞争力指数位列中国棉纺织业首位……走进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企业——安徽华茂集团有限公司,其对于质量的追求令人动容,从原料挑...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治票房“注水”需用法治之剑)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