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

来源:鑫报 2016-10-17 00:00   https://www.yybnet.net/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的,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有骚体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

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骚体赋是赋体文学兴盛的开端,是从先秦时期到汉高祖时,继承了楚辞的特点,依旧使用“兮”字,枚乘的《七发》奠定了赋体文学的基础。

散体大赋产生于赋体文学的发展时期,是从汉高祖到汉武帝登基之前,这段时间的赋体文学风格以雄大壮阔为主,因而又被称为“散体大赋”,代表作品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从汉武帝登基到东汉时期,这段时期是赋体文学的成熟期,作品以抒情为主,代表作品有江淹的《恨赋》和《别赋》

汉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

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有人说:当下辞赋创作正进入“大跃进”阶段。除了为宣传城市增加一篇“艺术化的地方志”式的美文,它很难流传,甚至连赋都不一定是。我对此到不这样看,我觉得目前的赋就像工厂里的产品,也有些好东西,只是“残次品”太多。

很显然,眼下写赋者的热情,已经大大超过了赋的文体难度。作者艺术准备不足,是较普遍的现象。有不少赋作,尚停留在模仿阶段,主要是仿效汉大赋,六朝骈赋,唐宋律赋。而且多率尔成篇,遣词造句大都比较粗糙,艺术感染力不强。许多赋一味的模仿,堆积辞藻,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洋洋洒洒,不知所云。没有思想的作品,就等于人没有灵魂,说白了就是行尸走肉!

另有一些作者,甚至连古代诸种赋体的不同特征都不甚了解,自以为用古文写作,自称为赋便算赋,这和有些人动不动把自己凑成五个字、七个字,四句话的东西叫五绝、七绝,凑成八句叫五律、七律一样,都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表现,这样的赋,当然体式、气势、韵味、全失,只能够归到“赝品”中去了。

事实上,过去人写赋,大多和仕途有关。

古人云:“登高作赋可以为大夫”,古代的仕途激励机制促使文人创作了许多优秀赋文。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他便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自然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

曹操看后,赞赏不止。当时曹植只有19岁。自此,一向重视人才的曹操产生了要打破“立长不立幼”的老规矩的念头,要将其王位交给这个文武全才的儿子曹植。

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并多次向身边的人表示“吾欲立为嗣”。谁曾料到,曹操的这一想法,非但没有给曹植带来什么福分,相反给他后来制造了不尽的痛苦,使他无形之中卷入争夺世子的漩涡之中。

司马相如也一样,汉武帝对他的《子虚赋》赞不绝口,甚至以为是故人作品,感叹居然没有与作者生在同时代!等到见到司马相如,并作了《上林赋》后,汉武帝马上为他加官进爵,后来要不是人告在外交活动中受贿而罢官,最后又因《大人赋》讽谏适得其反,他一生不知还要写出多少上乘佳作呢!

当然,现在人写赋,已经和汉朝不可同日而语了。

有人说,当下人作赋,更多的是看中文赋可以刻石!大家想一下,当代诗歌和当代戏剧文本能被刻石吗?不能,但赋能。

《光明日报》推出“百城赋”专栏,进行了城市赋的征稿,敦煌及华山也在网络进行了赋文征稿,这些活动对推进赋文创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代文赋刻石最早的当数天山客王宇斌所写的《天池赋》和《绿野山庄序》。范曾先生所写的《炎黄赋》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全国造成了巨大影响。中国著名辞赋研究学者龚克昌先生评论说:四川科协副主席张昌余、四川作协副主席何开四、四川作家魏明伦、诗人书法家贺兴桐、洛阳市委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孙继纲、潘承祥(屈金星合作)均有赋作都被勒石作永久性纪念。四川张昌余、魏明伦、李镜和何开四都作赋三四十篇,安徽潘承祥作赋百余篇,浙江周晓明作赋70多篇,江西张友茂作赋80多篇,山东金学孟作赋300余篇。几天的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全国70余位辞赋作者就为歌咏洛阳、牡丹作赋80多篇。安徽潘承祥、浙江周晓明、江西张友茂参与开办辞赋专业网站、给辞赋文化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国内数十位辞赋家联名还共同发起了“中华新辞赋骈文运动”,倡议将中国辞赋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辞赋创新的巨大宣传和推进。

以上这段话是我从“百度百科”中抄录的,我相信其真实性毋庸置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写赋的,单说在首届中国辞赋创作研讨会上,全国70余位辞赋作者就为歌咏洛阳、牡丹作赋80多篇。70多人写80多篇,人均1.1篇以上,依我看,这么短的时间、这么多的作家、这么大的写作量,肯定前所未有,必然会产生一些当代辞赋的名篇佳作。

不过,说到名篇佳作,似乎和数量多少并不成函数关系。比如苏东坡,作赋26篇,最有名的是《前、后赤壁赋》,再如曹子建,一生作赋78篇,真正传世的也不过《登台赋》和《洛神赋》等篇。

据史料记载,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一生才作赋29篇,而他所被汉武帝最为称道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虽被后世称为姊妹篇,其实是一篇东西,因为两篇幅共三个主要人物“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子虚赋》为前两人对话,上林赋基本上是“亡是公”在“训话”,所以连起来才是完整一篇东西,再就是《长门赋》,其他也并不著名。

我开始写第一篇幅《三台阁赋》时,也是因为看到报纸上有“谁为三台阁赋?”这样的标题,好在那时候对赋了解并不多,颇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

后来我才知道,其实“赋”本身就有许多高深的学问。所以以后每写一篇赋,都要征求读者的意见,即便是已经发表的作品,如《黄河赋》、《洋芋赋》、《五泉山赋》等,也是反复修改,力求让自己满意。当然,我所了解的,只是一些皮毛而已,而我的写赋之路,依然还在继续。如果读者朋友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研究,写赋和读赋一样,都是一种享受。

别给自己找理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你当然可以!

当下“赋”有些热,这可能是大家没有想到的。

说实话,我也没有想到。

我先前写赋并不多,也就十多篇。到网上一查,中国辞赋作者已有“神气赋派”、“骚体赋派”、“骈文赋派”、“韵文赋派”、“边疆赋派”等派别,而且四川多人作赋三四十篇,浙江、江西有人作赋七八十篇,安徽有人作赋百余篇,山东更是有人作赋三百余篇,不由浑身直冒冷汗。

据说司马相如写3400字的《子虚赋》和《上林赋》花了几百天,平均下来,一天也就写两三个字,当然字字珠玑。至于左思,更是惜墨如金,据《晋书·左思传》记载,他曾以十年时间,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也有说左思一年足不出户才写出一篇《齐都赋》,《三都赋》则修改了二十多年。

即便如此,左思的赋一开始并不为人们重视。当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给别人看时,他受到的不是赞扬,而是讥讽。当时,有一位著名文学家陆机,也曾起过写《三都赋》的念头,他听说名不见经传的左思写《三都赋》,就挖苦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竟想超过班固、张衡,太自不量力了!”他还给弟弟陆云写信说:“京城里有位狂妄的家伙写《三都赋》,我看他写成的东西只配给我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没,找到了著名文学家张华。 张华先是逐句阅读了《三都赋》,然后细问了创作动机和经过,当他再回头来体察句子中的含义和韵味时,不由得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动了。 他越读越爱,到后来竟不忍释手了。他赞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气不重文章,他们的话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谧先生很有名气,而且为人正直,让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荐给世人!”

皇甫谧看过《三都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他对文章予以高度评价,并且欣然提笔为这篇文章写了序言。他还请来张载为《三都赋》中《魏都赋》做注,请中书郎刘逵为《蜀都赋》和《吴都赋》做注。刘逵在说明中说道:“世人常常重视古代人东西,而轻视新事物、新成就,这就是《三都赋》开始不传于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荐下,《三都赋》很快风靡了京都,懂得文学之人无一不对它称赞不已。甚至以前讥笑左思之人——陆机听说后,也细细阅读一番,他点头称是,连声说;“写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断定若自己再写《三都赋》决不会超过左思,便停笔不写了。

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同一篇文章,有人将它贬得一钱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时。这其中当然有鉴别力高低的区别,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们是否重视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识英才的问题。

当然,比起左思,我就差远了。哈哈。

光是一个《黄河赋》,四年多时间,常常想起,总欲言又止。2012年母亲节上午,突发灵感,才写几十个字,便被打断。本来是以黄河为题材,借奔腾不息的黄河精神和光辉灿烂的黄河文明,来歌颂伟大的祖国母亲。可事情处理完毕,居然灵感全无,只好借母亲节张扬孝道,成为一篇劝世之作!

这还不算长。真正耗费时间的是《龙源赋》,我就写了五年多时间,五年里,不论春夏秋冬,晨昏寒暑,每有雨雪大雾天气,都要亲自到龙源实地查看,以每次四小时左右算,五年累计耗时不下两百小时!

可见写成一篇好的赋,绝非易事!

毫无疑问,陈酿出美酒,多改出妙文。比如《红楼梦》,作者就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结果有了畅销一亿册的辉煌。

但时间短,也不一定写不出好作品,在写《兰山赋》前,我就担心自己“龙翔才尽”,一怕自己一时半会儿写不出来,也熬个十年八年;二怕写出一个和自己先前雷同的东西来,写不出什么新意。

我买了兰山索道的往返票,连路上共花去五个多小时,上山时阴云密布,到下午两点左右忽明忽暗,三点万里无云,我的心情也随之阴转晴。真乃天助我也!回家后,我拿出一叠白纸,写上“兰山赋”三字,数次开头,均不称意。于是打开电脑,凝神屏思片刻,想到九九重阳,用九字句最佳,思路一定,茅塞顿开,居然一气呵成,历时不足一个时辰。

再比如《兰州白云观赋》,耗时半小时,或许是夜里做了好梦,心情特别好的缘故。但是,后来网上广为流传的《正宁赋》,我也只用了一个小时,而且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时还处在醉酒状态!仔细想来,似乎写赋并非难事!如果凭此速度,何愁一年写不了三百篇?

那么写赋到底难不难?

专家说:“难”!难在“体物”和“铺采摛文”。 铺采摛文,指铺陈文采,见于《文心雕龙·诠赋》。赋像文字里的建筑、雕塑和油画,要让世间万物呈现华丽美妙的效果,不丽不美不成赋,又非单凭形容词做到这一点。

赋在《康熙字典》中属【酉集中】【贝字部】,解释为:敛也。从贝武声。方遇切。仅从字义上讲,赋有动词和名词两种基本形式。加起来词义多达22种。

先看动词:

1.形声。从贝,从武,武亦声。“贝”指钱财。“武”指“用兵”、“国防”、“军事”。“贝”与“武”联合起来表示“与用兵有关的钱财”。本义:国防税。引申义:征收(国防税)。再引申义:征收

2.同本义 [tax]

赋,敛也。——《说文》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缴纳赋税 [pay taxes]

讼者平,赋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给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做诗 [write poems]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诵读;吟咏 [sing]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陈述 [state]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通“敷”。颁布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赋政于外。

再看名词:

1.田赋;赋税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晁错《论贵粟疏》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2.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3.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weapons and money]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4.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5.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6.生成的资质 [endowment]。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7.兵,军队[soldier]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8.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9.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0.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赋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汪少潭

新闻推荐

张桐“被骗”加入《红色护卫》颠覆硬汉形象“满嘴跑火车”

从出演《亮剑》中虽然鲁莽却粗中有细的魏和尚开始,再到《闯关东中篇》中的血性男儿宋天虎、《上阵父子兵》中性格直爽的乔群,以及《一个和八个》中救赎了八名罪犯的英雄王金,张桐正义、英勇的硬...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