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禄陈晓波
10月10日凌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4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民自建房倒塌,已致22死6伤。经核实,死伤者多为租住其中的外来务工者。
有媒体报道,事发地此前被当地政府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但之后陷入与一些拆迁户的拉锯之中,进展缓慢。
类似温州的塌楼事故在全国并非首次发生。我们应当反思,老城区危旧房改造拆迁这样的城市建设中的难点工作,难道非要靠“血的代价”来推进?以“血的代价”换取难点工作的突破,以给社会带来的剧烈创痛作为发展的动力,未免太过沉重。眼下,当务之急是不折不扣地做好事故的后续处理,从制度上查缺堵漏。我们希望,这次事故能够触动更多的地方为之警醒,举一反三,完善制度,排查隐患,裨补阙漏。
惨剧背后,往往潜伏着逐利者的身影。这些存在安全隐患的老房子究竟是如何被租出去的?浙江省推进的“三改一拆”城乡改造中,一些地方就有“钉子户”业主,拿租户当挡箭牌,抵制工作的开展。面对逝去的生命,对个别罔顾他人生命安全唯利是图的人,仅有道义上的谴责是不够的。
温州塌楼事故再次提醒广大干部,面对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如果畏缩不前,必会养痈成患,直至酿成大祸。广大干部必须对难点背后的风险点保持足够的警觉,不能再靠“血的代价”去推进工作。在整治危旧房工作中,不妨尝试“人房分离”,既尊重业主意愿,又要采取措施防止有人借出租存在明显安全隐患的房屋渔利。
新闻推荐
本报崆峒讯(记者刘亮)“因为天气太热,我就把窗户开着没有关,睡到大概凌晨0点的时候,我感觉有人摸我的身体”,8月24日,当受害人赵女士说起她前日的遭遇时,仍然心有余悸。8月22日,崆峒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