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每年开学季是学生社团集中招新的黄金时期,一些高校将之称为“百团大战”。然而,“百团大战”的热闹背后,一些社团接连出现活动无人问津、会员流失的尴尬局面。“退社潮”让曾有“第二象牙塔”美誉的学生社团,在高校里愈发显得底气不足。
纳新后遭遇大量社员流失,对一个社团的确是糟糕的消息。调查显示,98.24%大学生表示在大一开学季曾加入过社团,其中61.14%已经退出社团。显然,这不是个别社团的问题。究其原因,还得从大学生加入社团的原因说起。
其一,是兴趣型。一般来说,这类社团的社员关系更密切一些,即使离开了社团,因为共同兴趣,社员之间也能保持联系。
其二,是功利型,这恰恰是不少观察者所忽略的因素。大学像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现实世界的投射和预演。既然如此,大学生加入社团,就难免有功利心。大学生的社团活动有许多现实利益。比如,很多学校把参与社团活动当成社会实践与校园实践的一项,社团成果写入个人履历,对读研或求职都大有裨益。
笔者在读大学时,学校评定奖学金和保研测评不仅要看学习成绩,还要计算“德育学分”,其中大部分都要靠社团活动。活动、成果的等级不同,所获分数也不同。不少学生从入校之初便开始计算自己的得分、排名,拿到了想要的东西,自然也就不在社团“浪费时间”了。这套量化评测标准或有利于管理、激励学生,但却是误人子弟的坏制度。
还有不少学生加入社团是盲目的。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兴趣,也不清楚入社能有什么现实“好处”,可能看到身边人陆续加入各类社团,自己也就稀里糊涂地报名了。盲目加入社团后,也难以清晰定位自己在社团活动中的位置,或许某日突然心灰意懒,不再参加社团活动,时间一久就自动退社了。对于这种心理,未必有什么不妥,毕竟,多数新生还在摸索新生活,多尝试,尝试后退出,这也无可厚非。
基于这三种心理,学生入社后不久退出,也有各自的“道理”。兴趣主导者或因为社团活动不吸引人、创新不足而退社;功利主导者拿到“分数”就退社,正符合其本来目的;盲目型的学生可能因为忙碌,或也没什么具体理由便会退社。这绝不是大学校园的“怪现状”,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理解。
□黄帅(据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
新闻推荐
10月31日晚,救援人员走出矿井。10月31日11时33分许,重庆永川区金山沟煤矿井下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33人被困。截至当日21时,已发现15具遇难者遗体,仍有18人下落不明。事发后,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