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寿宜
长宁湖位于黟县屏山古村水口,距县城约3公里,半月形的湖面占地约4公顷。长宁湖始建于宋朝时期,因屏山古称长宁里而得名,取长久安宁之美意。
记得那一次,当我走上湖中央的九曲桥,只听一阵有节奏感的“咕、咕”声突然传来。寻声找望过去,惊喜地发现是一对黑鸳鸯在荷叶丛中嬉戏,不时地梳妆打扮。我立马屏住呼吸,将镜头相对。遗憾的是,这对鸳鸯若即若离,时隐时现,很难抓拍到理想的瞬间。
由这对戏水鸳鸯,我不禁联想到长宁湖亦称作 “鸳鸯湖”,缘于流传至今的一个真实故事。相传民国初年,黟县才子汪石青与族妹汪阿秀相爱,无奈被旧礼教拆散。民国16年(1927)正月初九,汪石青来到屏山与汪阿秀相会后,两人相拥共沉于长宁湖中,演绎出一幕《孔雀东南飞》般悲剧。记载这对为爱情献身感人事迹的石碑,至今还镶嵌在湖前残存的庙宇红墙上。
汪石青一生虽然暂短,但留存的诗文作品颇丰。后人曾将其生前遗稿辑编成 《汪石青全集》,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台北出版,民国老人于右任亲题书名。台湾著名皖籍诗人羊令野欣然赋诗道:“长宁湖影照诗心,夜夜魂归月下吟;五十年来遗韵在,风怀想见涉江人”。
冥冥之中,感觉这对黑鸳鸯不就是殉情情侣的化身吗?后来我每次来到湖边,都想望能与这对鸳鸯照个面。但见面机会仍不多,有时能看到;大多时候,这对鸳鸯总是躲在荷花绿叶撑起的“新房”里。我只能蹑手蹑脚,生怕惊动打搅了这对鸳鸯的甜蜜幸福好时光。
与“沉湖殉情,化为鸳鸯”故事同时被村民传诵的,还有三姑峰“三女食桃、化鲤成仙”的传说。相传汉朝丹阳太守舒骏的三位曾孙女,来黄山采药时,分食一个仙桃后,竟变成三尾红鲤鱼浮游而去,并羽化成三座神形相似的山峰,并峙在屏山村东。这些神话故事,无不反映了世人对美好生活和忠贞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有位村中长者从红庙碑前经过。在答问中,他告诉我,华丽的红庙又称“华佗庙”,曾为屏山水口红墙建筑群的重要一景,故村里打算修复红庙;紧邻红庙的是原汪公庙遗址,存有一块明碑,都与长宁湖一道见证了屏山村的煌煌过往。
素有“小桥流水人家”誉称的屏山,别名九都、舒村,为舒姓聚族而居之地。具有千年历史的屏山古村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明朝万历进士舒荣都因刚正不阿、弹劾宦官魏忠贤被害,平反后敕建九檐门楼及“望重柏台”牌坊,以彰忠贞。清末进士舒斯笏的孙女舒绣文因成功主演《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著名影片,被誉为人民表演艺术家。 “五四”运动期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屏山人舒耀宗等曾组织“黟麓学社”,创办《古黟新语》,传播进步思想。
屏山还是黟县中共地下党组织最早的活动地区之一。1932年春,村人舒政海等在屏山建立中共黟县地下党最早的支部,开展革命活动。曾任屏山党支书的村人舒丽瑜,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年仅24岁就壮烈牺牲。 1949年,黟县人民政府成立,村人舒子敏被选为第一任县长……
迎着初升的朝阳,我登临湖东高坡上的“长宁阁”,当年村中长辈与告老还乡的官人下棋交谈,安享晚年之场所。此处可俯视拍摄全湖景致,感觉有点像现今时尚的航拍情状,观景更觉大气。
新闻推荐
1号线试乘首日平稳有序,家门口的地铁听取“赞”声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