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开学季,有关
大学生被电信诈骗的新闻屡见报端,其中几例学生被骗身亡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网友的热切讨论。电信诈骗案屡禁不止,不仅对人们的经济财产造成损害,如今已恶劣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一点资讯推出的“电信诈骗大数据”显示,老人、学生和中年女士为最易被
骗人群,山东、河南、江苏是对
电信诈骗最为关注的三
个省份。
诈骗对象
数据显示,老年人、学生和中年女士最常成为诈骗事件中的受骗对象。社会发展决定了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生活、心理抚慰的双重缺失使他们很容易被诈骗分子“乘虚而入”。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学校对安全教育的忽视使其对诈骗手段辨识力普遍缺失,遭遇诈骗时也很难提起防范意识。而中年女士更容易受同情心驱使而轻易相信他人,因此很容易掉入诈骗陷阱。
而对“电信诈骗”信息关注用户中,省份排名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福建、四川。
诈骗花样
诈骗分子诈骗花样多,尤其是涉及到金钱的时候。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接到陌生的短信、电话、网址链接,以及涉及索要关于银行卡、身份证类的隐私信息时,十有八九是诈骗案件。
由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有权威性和社会地位背书的公检法人员最常是诈骗分子伪装的身份。其次,客服、家人、银行、快递等行业及身份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高融合性,使得深受诈骗犯案者“青睐”。值得注意的是,“网恋(相亲对象)”的标签再次榜上有名,不得不提醒单身人士,面对网络结识的相亲对象,需要有意识甄别提防。
诈骗时机
从诈骗新闻的月度热词来看,除了受娱乐、政治、敏感身份等因素影响,2月和8月分别受春运和开学季的影响,一跃成为该月诈骗热词。因此,遇到春运、开学季、重大节假日等特殊时期,人们更需加紧提高防范意识。 (据一点资讯)观点 学生被骗身亡 背后的问题更可怕
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全国见诸报端的因被骗死亡的学生,最少有5人。对骗子,我们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但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却也需要我们反省。以下观点摘自“国馆文化”。
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以一种最不应该的形式陨落了。
看到这样的事情,我们第一反应当然是觉得骗子可恨。
骗子可恨吗?当然可恨!他们简直是该死。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背后还有更可恨、可怕的事情。
第一可恨:信息泄露者
那么多骗子可以屡屡得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准确说出受害人的私人信息,比如身份证号、姓名、住址、银行卡号……这些信息是怎么到骗子手里的?答案自然是被倒卖的。而倒卖这些信息的人,是可恨的。
第二可恨: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就电信诈骗来说,不作为的相关部门最直接的是电信运营商,其次是执法部门。电信运营商在利益面前,对例如实名制等制度落实不严,变相对电信诈骗提供了方便。电信诈骗的过程涉及到电话通讯、银行转账交易等诸多线索,凭借现有的技术,如果说完全没有办法打击,那是说不通的。
在电信诈骗面前,运营商和执法部门仅仅是在事后发布几条防骗攻略,那是远远不够的。真正需要的是严格执行相关政策,进行打击。
第一可怕:每个人都是诈骗的变相纵容者
我们总是习惯性将人凌驾于规矩之上。恰恰就是这种思维,为骗子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警察执法也好,发放奖学金也好,本来都有固定的操作流程和相关规定。比如绝对不可能让任何人将钱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如果说我们可以坚定地相信:不符合规矩的事情,可以不做,或者说只要按照规矩办事,我们就不会遭受损失,那这一切发生的可能就会减少,骗子也没有如此之大的空间。
但是,我们恰恰不那么讲规矩。规矩之外,一切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当骗子似乎有足够证据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了相信。因为我们担心:万一这是真的呢?
社会氛围的形成,我们每个人都贡献了一份力量。谁也少不了。
第二可怕:狭隘而急功近利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最重视两个点:成绩和意识形态,但忽略了关于人性、生命和生活常识。
被骗的学生都已经成年,如果他们拥有足够的生活常识,也许诈骗就不会得逞。但是,无论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在这一块做得都不够好。
其次,就是我们对生命的认知。我们的教育必须告诉孩子们,生命是上天赐予我们比其他绝大部分东西都要可贵的礼物。
悲剧已经发生,逝者已矣,我们当然不应该去求全责备,这也不是他们的错。但是,我们必须要从中反思,因为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新闻推荐
1他是个不成熟的大孩子相守两年,我和小卡(化名)闹了好几次分手,都是他提出来的。小卡比我大两岁,却比我更像个孩子,在一起这两年,都是我让着他,每次闹矛盾他都会说:“那我们分手好了!”分手经常被他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