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患者止痛首选杜冷丁并不合适,因为反复皮下或肌肉注射会造成肌肉组织重度纤维化。
世界卫生组织癌痛治疗指南指出,治疗癌痛第一阶段应选无创途径给药,如口服镇痛药,芬太尼透皮贴剂等;第二阶段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非甾体类镇痛药;第三阶段药物首选吗啡。杜冷丁镇痛效果相当于吗啡的1/10~1/8,日维持时间仅为2小时-4小时。
《大众健康报》
清酒煮海带:未证实能抗癌
网络上曾流传着一篇“清酒煮海带让癌细胞自杀”的文章。专家认为,“清酒煮海带”疗法并未被科学证实。
而且,研究表明,过量的酒精不仅不防癌,反而致癌。世界癌症基金研究会的数据显示,每天摄入2个单位(以125毫升、酒精浓度为8%的酒为1个单位)的酒精就能使患肠癌的几率增加18%、患肺癌的几率增加20%。美国的癌症指南中明确指出,癌症患者不宜喝酒。
《中国医药报》
车用香水:多用工业原料勾兑
车用香水受广大车主的喜爱,但是车用香水却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香水多数都是用化学香料、工业酒精等勾兑而成。对人体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产生刺激,如果长期使用,甚至成为致癌诱因。
记者调查了解到,这些香水中的化学香料含有芳香族苯环化合物,伴随着酒精挥发出来,对人体的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产生刺激,使车内人员出现咳嗽、头晕、呕吐等症状,既有害身体健康,又影响驾驶安全。如果长期使用这种车用香水,还可能会造成嗅觉迟钝、视力减弱甚至成为致癌的诱因。
《央广网》
儿童戴眼镜:年年都要“体检”
孩子最佳的筛查年龄是3岁-5岁,随着身体发育,家长需要定期带孩子去正规的医疗机构复查。就好比去年的衣服、鞋子,孩子今年不一定能穿得下,他们的眼镜也一样。
佩戴不合适的眼镜会影响孩子的正常视力发育。如果没有定期复查,严重的会引起近视度数加深,眼睛偏斜等。
《健康报》
手术麻醉:告别“盲打”时代
8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联合世界麻醉医师联合会和亚澳理事会,举行麻醉“可视化”技术培训班,向来自越南、印尼等十个国家的医生展示“可视化麻醉”新技术,即实施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
近年来,随着我国“可视化麻醉”技术的推广应用,麻醉医生不再“盲打”麻醉,而是利用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技术,“指哪打哪”,实现精准化麻醉。
据中山一院麻醉科冯霞教授介绍,这一技术在骨科应用最为广泛。以脚部骨折手术为例,过去需要对双腿进行麻醉,但现在麻醉医生可以通过阻断脚部手术部位的神经传导信号,使患者感觉不到疼痛,从而实现最佳的手术效果。同时,这一技术也可应用于剖宫产等大多数手术。
冯霞表示,虽然这一技术不是万能的,但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减少了麻醉药的用量,降低了麻醉意外的风险,减轻了患者术后的痛感,也加快了术后恢复的速度。其次,药量的减少和患者住院天数的减少,带来了医疗费用的降低。再次,一些难以承受全身麻醉的重症患者,如今在精准麻醉的帮助下也可接受手术。
据悉,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在国内较早采用“可视化麻醉”,现已在该院手术中全面应用,且在减少病人疼痛、降低住院费用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广州日报》
新闻推荐
月8日,新华保险与台湾新光人寿在台湾台北签署两岸理赔服务合作协议。此项协议的签订,标志着海峡两岸保险服务进一步深化,双方将正式陆续开展包括协助理赔申请、重大突发事件处理与慰问、保险事故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