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摄影李博本报记者袁家权摄影报道
古寿州窑是隋唐时期汉族的制瓷名窑之一,因淮南在唐代属寿州,故得此名。寿州窑创烧于南朝陈,停烧于唐末,烧造的器型多样,有壶罐、碗、枕、注子、盂等等,其中,因首创“黄釉瓷”而著称于世。寿州窑是唐代七大瓷窑之一,陆羽在《茶经》中曾记载“(寿州)瓷黄色紫”,将其列为唐朝各大窑口第五。寿州窑前后存世了350余年,失传了将近1200年。 1981年,古寿州窑遗址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如今主要分布在淮南市上窑镇内,包括管嘴孜、高窑、医院住院部、松树林、车小湾五个保护区。中心窑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
“寿州窑代表一个时代,学习和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8月26日,在淮南市上窑镇的寿州窑陶瓷研究所内,“寿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崔怀伦认真地对记者说。
崔怀伦,淮南上窑镇人,1956年出生的他潜心研究寿州窑已三十余年。当记者来到寿州窑陶瓷研究所,崔怀伦正在给安徽理工大学材料专业的大学生上制陶课:寿州窑手工制作技艺主要有六道工序,包括采料、制泥、制坯、上釉、装饰、烧制,每个环节都很关键;制坯是基础,关乎陶瓷的美观。崔怀伦把制陶每个环节的技艺毫不保留地向学生们传授。
崔怀伦是土生土长的上窑镇人,上窑也是古寿州窑的遗址。崔怀伦从小就喜欢在河边看大人捕鱼,在一次捕鱼中看到渔网里捞出许多破瓷烂罐,很是精美,便索要几块瓷片进行观察,寿州窑的“黄釉”深深吸引了他,崔怀伦下定决心长大后要研究寿州古窑。
1976年,20岁的崔怀伦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99年11月20日该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深造。他从最基本的素描写生开始学起,一学就是3年,为他日后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后的崔怀伦到江苏宜兴、浙江金华等地发展自己的陶瓷事业,而自始至终,回到家乡重振“寿州窑”的想法,在他的脑海中从未停止。
2004年,在江浙等地打拼多年的崔怀伦终于怀着满腔热情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寿州窑”传承之路。 “淮河边有一种被河水冲刷的小石子,当地人称‘无名籽\’”。这种如黄豆大小的石子加到釉彩里,可烧制出通体泛黄的成品。随后,崔怀伦又经过数次加工试验,终于确定烧制寿州窑黄釉的具体数据。 “这门手艺可算是找回来了。 ”然而,一开始的路并不平坦,寿州窑的重新兴起和发展基本上面临着“从无到有”的过程,烧造技法失传多年,专业人才匮乏、断代,市场占有率极低,这些都是横亘在崔怀伦面前的难题。但拥有多年陶瓷制作、生产和运营经验的崔怀伦并没有泄气,他秉承着自己“要传承必须要发展”的理念,制定出一整套发展措施。他先是在陶瓷业比较发达的宜兴和景德镇等地投资设厂,生产仿古的寿州窑陶器,试水市场。又敏锐地发现陶具较为粗糙,真实使用率不高,陶制品市场局限较大的问题,积极地进行更为精细的寿州窑瓷器研发,将极具特色的寿州窑“黄釉”与高温瓷结合,生产出更为精美,使用率更高的寿州窑瓷器。
崔怀伦不断研发寿州窑陶瓷制品的各种新技艺,作品在国内也是屡获大奖,其中《四系罐》获2008年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 “金奖”、《会唱歌的龙凤壶》获首届全国文化纪念品博览会“金奖”、《黄釉碗》获2009年安徽工艺美术60年精品大展“金奖”等等。截至目前,他组织研制的寿州窑仿古陶瓷制品品种已达千余,作品及产品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大力发展寿州窑陶瓷产业的同时,崔怀伦还在家乡淮南市上窑镇成立了寿州窑陶瓷研究所,与安徽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省内各大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作为大学生的研发和实践基地,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为寿州窑陶瓷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这些年来,我遇到过很多困难,也碰到过很多诱惑,很多人都出高价希望我可以和他们合作,但只要涉及技艺外流,我都拒绝了。我就是希望以‘我\’为主,先把寿州窑的牌子打出去,让更多人知道,真正实现产业化。到最终,还是要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就在寿州窑千年前的这块土地上,开枝散叶,不断地发展下去。”崔怀伦笑着说。然而我们从他的眼神和语气中,读到了一个老工艺人的笃定和憧憬。
新闻推荐
《鲁迅全集》鲁迅著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印象中的鲁迅,从来没有笑容。鲁迅向来极其认真,而认真又总是与严肃为伴。几乎严肃认真的人,总是不苟言笑。鲁迅不完全这样,他善言,却不善笑。大概是笑的机会,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