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慧慧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也悄然改变——身边的胖子多了,“三高”的人多了,正当青壮年却突发心脏疾病的人也多了……专家提醒,保护心脏没有捷径,一些不经意的生活细节日积月累后往往决定了心脏的健康水平。正如世界心脏日以“健康的心,快乐人生”为永恒主题一样,每个人都要有效管理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减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可忽视的“房颤”杀手
提起“心脏病”,人们往往会想到“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然而有一种心脏病公众虽了解不多、却是最“危险”的。
“‘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也是医学界发现最早、研究历史更悠久的一种心脏病,我国房颤总发病率为0.4%,是第一患病大国。这一疾病的最大的危害不在心脏,而是脑卒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风\’。统计表明,在40岁以上的房颤人群中,25%的人有可能患卒中。 ”安医大二附院心胸外科主任医师石开虎说。
陈先生怎么也想不到,65岁的父亲因中风造成半身瘫痪,而其原因竟是房颤惹的祸,“半年前,父亲常感到心悸、头晕,入院检查后确诊为房颤。服药一段时间后不适症状明显好转,老人家感觉身体没大碍就自己停了药。可万万没想到,竟会突发中风。 ”
明明是心脏问题,为何会导致中风?石开虎告诉记者,房颤发生时,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各处,堵在哪里哪里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如果在脑部,就是“中风”,“也就是脑卒中,除此以外,还可导致心梗、肾栓塞和下肢动脉栓塞等。”据介绍,我国20%的脑卒中患者皆由房颤引起,房颤也是血栓栓塞并发症、诱发和加重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以脑卒中为例,患者若患有房颤,脑卒中发生率会提高4-5倍。和其他原因引起的中风相比,房颤导致的中风往往病情更加严重,意味着更长的住院时间、更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有研究显示,房颤引发的中风30天内死亡率达25%,一年内死亡率更高达50%;中风急性期致残率高达73%;中风后第一年累计复发率高达6.9%。此外,房颤还是高血压患者的常见合并症之一,痛风导致的尿酸累积不仅能够引发关节疼痛,也会助长房颤的发生发展。
饮酒、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等都是引发房颤的主要原因。石开虎强调,所有的病都“重在预防”,房颤也不例外。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保持愉快心情;避免长期大量饮酒、限制服用含有咖啡因的饮食,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感冒的药物;控制好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的危险因素。
出现心绞痛要“小题大做”
全球每10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是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我国每年心血管疾病可导致约300万人死亡,是中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根据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调查数据表明,心血管病死亡已高居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而且心梗猝死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以前的冠心病患者多为七八十岁的老年人,50岁左右的都很少见,但现在临床中30多岁的个案不是少数,四五十岁的就更常见了。同时,有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年轻人也明显越来越多。 ”据安医大二附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许邦龙介绍,年轻心梗患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大量吸烟、经常熬夜,把年轻当成放纵的资本,自认为身体很好,“烟雾中所含的细小颗粒会伤害血管和心脏,吸烟是最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危险因素。相对来说,年轻患者一旦发生心梗,往往病情更严重,复发率也更高。 ”
许邦龙提醒,有一些常规发病先兆需引起“三高”人群警觉,比如心绞痛、眼睛发黑等。心绞痛的发作通常都有一定的诱因,如过度劳累、剧烈疼、情绪激动等,最典型的症状就是阵发性的胸闷、憋气、胸痛等,“要注意的是,心绞痛的部位有时会发生偏离,患者常会因此会有一些先兆常被忽略或误诊,比如上腹部、颈、下颌、左肩胛部或右前胸疼痛等,有的患者甚至会牙疼、胃疼。 ”他强调,当发生疑似心梗症状时,切记要第一时间原地平躺,站或者做都会使心脏缺血更加严重。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等待急救车的时间里,不要过度服用硝酸甘油,可做深呼吸、用力咳嗽这些自救方法。
“三高”人群常常以“管住嘴、迈开腿”来预防心血管疾病,专家指出,坚持锻炼是好事,但凡事过犹不及,运动也要因人而异,以不感觉疲劳为宜,“比如快走,一天走1万步内为宜。长跑则建议每天不超过半小时,一周10公里以内为宜。 ”
适时安装起搏器“心跳无碍”
在越来越多的冠心病病人选择“搭桥”手术的同时,很多心律失常和心衰的病人却在为安装心脏起搏器而心怀顾虑。
“约75%的猝死事件是由心脏相关疾病引起,这其中又有80%的心脏相关死亡事件是由严重心律失常所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等缓慢型心律失常疾病尤为危险,常可致猝死。心脏起搏器就是针对这些疾病的一种治疗手段。 ”据石开虎介绍,我国每年植入心脏起搏器的人数只占应该植入患者的5%~10%,每百万人口安装心脏起搏器仅为38台,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800至1000台的水平。而我国心脏起搏器安装率如此之低,一方面是经济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病人缺乏基本认知,对起搏器存在很多致命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吃药就能治疗心脏病。大多数情况下起搏器是为那些心跳过慢的人准备的,当心脏停搏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这类患者药物治疗的疗效并不确切,从长远来看,安装起搏器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办法。误区二,安装起搏器很危险。安装起搏器也是一种侵入性手术,已是非常成熟的手术。手术是在病人完全清醒的情况下进行的,只有很少比例的病人会因植入心脏起搏器手术而产生心律失常、局部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选择手术的获益肯定大于可能的风险。误区三,安装起搏器就可高枕无忧。安装起搏器是为了维持正常心跳,植入后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复查监测,电池寿命将尽时要住院更换电池。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家电产品都不会干扰起搏器的工作,患者可放心乘坐汽车、飞机等,但要注意远离电磁机、高压变电器等强力电磁场。
石开虎强调,很多患者会担心雷雨天会不会影响起搏器的正常使用,“事实上完全不会。在遇到强雷电时,起搏器会自动调整到一个安全模型。”过去,安装了起搏器的患者是被禁止接受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的,而随着新型抗核磁共振检查的起搏器和导线系统也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患者对此也不必担心。
新闻推荐
未发生大范围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