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近日,图书出版业爆出了个大新闻:
风靡全国的超级畅销书、首印高达10万册的《余罪5》及《余罪1~5》套装,上市不到一个月,因编校质量问题将全部被出版方主动召回。图书召回本来就不多见,如此大规模的畅销书召回,在国内出版界更是首次,创下最大规模召回纪录。
据该书的出版方——上海读客图书的负责人表示,该书刚上市时,有读者反馈《余罪5》中存在编校错误,经过检查核实发现是由于公司管理不善,编辑没有按流程操作,以致出现多处编校错误。公司经过紧急开会,决定全部召回《余罪5》及《余罪1~5》套装已经发货图书。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热议。有读者认为这是出版方的一次炒作,为了博噱头,“这样一本超级畅销书,金额又如此之大,全部召回可能吗?”也有读者对此表示理解,“汽车有召回,家具有召回,图书应该也有召回。”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既然出版方表示“产品就是我们的神”,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错误?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图书召回,是一种进步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听本期参与争鸣的三位作者的观点。
图书出版,是一件永远遗憾的事情。木已成舟,不遗憾,把烂木卸了,换成好木,技术稍高者,还真看不出“移木接花”来。可图书呢,若是出了遗漏,出了纰漏,出了疏漏,出了脱漏,出了错漏,出了破漏,怎么办?
说来图书出版查漏补缺,也并不自《余罪》始。2013年吧,浙江某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书:《自由的界限》,据说序言出了大漏子。罗敷嫁了夫,使君娶了妇,把妇人喊回来补漏?把老公退回去回炉?这家出版社却是出了高招:把序言给撕掉,得了。饭店在手撕包菜,剧组在手撕鬼子,出版社在手撕汪丁丁。
这回出版社不手撕《余罪》,而是手撕“余利”(出版社自己利润),撕得格外让人心疼——那可是撕钱哪!书友、网友、微友先前心生怜悯,后来大概有点转怒,以之为这是作秀、炒作。汽车有召回的,家具有召回的,哪见书也有召回的?图书召回的,还真少。
此次《余罪》等召回与手撕序言的情形不太一样——出版公司自道:“召回完全是我们主动行为,没有主管机构的要求,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是对作者、读者和合作方的不负责任。产品就是我们的神,虽然这个决定很艰难,损失特别大,但我们企业文化就是这样。”
出了错谬,不把问题转嫁读者,所有损失都自己扛,这是甚精神?这是一个有道德的出版公司,这是一个脱离了纯粹利益至上的公司,这是一个有益于读者的出版公司。这是作秀?这是优秀;这是炒作?这是精耕细作。图书也是商品,跟衣服跟食品跟五金用品都是一样一样的。衣服袋子破了个洞,我不要,买了我也要退;食品过期了,快递员,对不起,我不签收;书籍出了问题,干吗得让读者哑巴吃黄连?你的问题,让读者来承担,没这个道理的。
图书居于文字产品最上端,理当要做得最好最精。对多数读者而言,报纸、杂志看完了,多是清理,打包,卖与破烂王;而书呢?作者想要藏诸名山,读者想要收之箱箧,可见两者对书之敬畏与看重。那么作为出版社与出版商,岂能马虎,糊弄读者?读者对微信鱼龙混杂,不以为意,看后即删嘛;读者对书籍宝看,是要当传家宝传与子孙的。网络文学有点烂,却占据了盈利模式亮点,靠快捷;图书以什么去与微信争锋?必须靠精良来赢得市场,赢得利润。嗯,图书之盈利,可命名什么呢?且叫“精益求金”。《余罪》等图书被召回开了个头,引发的可能是鲶鱼效应,以后啊,如购衣有缺陷,会退货;购书有问题,读者恐怕也会要求退书的。出版界哪,真得把神经给绷紧了。
亡羊补牢,未必都能成功□宋晨希
余罪5》和《余罪1~5》因有19处编校错误而被出版社紧急召回。根据字数来看,《余罪5》并没达到《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所规定必须召回的错误率,这完全是出版社自主的决定。不管怎么说,出版社不计经济利益的举动,确实值得人们的称赞。
有人说,图书召回可能吗?可能,但效果会不尽人意。为什么?这是由图书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般图书价格便宜,购买后,读者即使发现错误,也不一定愿意大费周折地跑去更换。其次,图书最核心的东西是内容,读者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即使出现个别错字,若不影响阅读,对于读者来说,也并不是非退货不可。第三,物以稀为贵,当出版社宣布召回全部图书的时候,这本有问题的书将意味着成为绝版书,本着收藏的原则,一些人则更不愿退货了,这与收藏错版钱币者的心态非常相似。所以,有问题的图书流入市场,它就成为了一个不可逆的问题,召回的效果一般不会太好。
有人不理解,一部畅销书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错误?其实,道理很简单,出版社就是想借网剧热播的“东风”,让图书可以大卖。那么,图书肯定是在非常短促的时间内出版的。时间紧了,自然不可能对书中的语句和内容进行“如琢如磨”的编校,错误就会在所难免。
套用一句俗语:“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出版都是做慈善”,中国出版社企业化管理之后,出版社就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游戏规则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有压力就会有动力,现在虽然纸质图书的购买率和阅读率在逐年递减,但出版市场却仍旧欣欣向荣,品种多了,类型多了,人们就可以各取所需。坏的是,图书的内容和质量开始屡屡出现问题,出版社一心琢磨如何赚钱,“我身后哪管洪水滔天”,只要在内容宣传和装帧上取悦了读者,赚到了钱,其他的都无所谓,这导致现在能“传之后世”的书凤毛麟角。
我们老说要“效率与质量兼顾”,但这二者天生就是矛盾体。图书又不同于一般消费品,在购买前无法确认它有无瑕疵,只有在购买之后,回去仔细阅读时才能发现书中编校内容是否有问题。这也是一些小出版社不顾编校质量的原因,反正让你花钱就好。
没办法,中国出版的市场化,时间不长,编校人员年轻化成为了一种现象,面对很多新问题,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如何在短时间内,规范当下的书籍出版,这是当下出版社必须提上日程的议题。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中国人很宽容,总是说出现错误改了就好。但有些错误,一旦发生了影响,再想改,可能就有心无力了……突然之间,这句成语,反而体现出一股悲哀的味道。
知错便改,善莫大焉□宋立林
近日,畅销书《余罪5》等因编校质量问题被出版方主动大规模召回,俨然已成为图书行业的一次“事件”。我没有读畅销书的习惯,对《余罪》也毫无兴趣,但这次召回事件,却引起我的极大兴趣。
作为一名大学教书匠,买书、读书、写书、编书、校书、教书,便构成了我的生活。读书发现错字,犹如在饭菜中发现苍蝇般倒胃口。古人说“校书如扫落叶”,随扫随有,诚不我欺。古今图书中,毫无错误者,凤毛麟角。即便如中华、三联等读书人信得过的老店出版物中,也难免有各种失误。当然,这不能成为开脱编校失误的理由。毫无疑问,编辑的水平是一方面,但是责任心恐怕是关键因素。近日我的几位好友,应聘成为中华书局的编外校对员,很显然这是该社严把质量关的一项举措,令人赞佩。
仅就正规图书而论,为什么近些年出版物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误呢?我想,还是缺乏责任、诚信意识所致。这使我联想到近期媒体上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
工匠精神重新回归我们的视域,应该看作风气转变的标志。中国文化中本来不乏精致、踏实、认真的精神和品质,工匠精神也非德、日等国家所独有。但很显然,工匠精神在我们这里显得格外稀缺。究其原因,除了文化自觉意识的淡薄之外,还有时代的背景。曾几何时,“一切向钱看”成为社会之病。为了追逐利益,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不诚信现象,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急功近利地追逐私利,便会积累矛盾,久而久之,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有仁义礼智信五常之说。在五常中,“信”居末位,但格外重要。朱子说:“信犹五行之土,……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试想,如果土壤被污染,又如何期望在上面种出健壮的庄稼?长期诚信土壤的缺失,工匠精神的缺位,使得我们开始品尝到苦果。因此,粗鄙、潦草、应付、马虎,必须成为扬弃的对象,而精致、踏实、认真、细心,则必将成为我们应有的状态。
如果有此种文化精神,我们的各项工作便会少很多失误。即便出现了失误,也会以同样的责任意识,敢于承担后果,而不是文过饰非。这次出版方主动召回的举动,体现其勇于担责、积极补救的积极态度,值得高度肯定。很显然,如此大规模的图书召回,一定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它得到的将是读者更多的信任,也可以视为中国图书业高扬责任意识、追求工匠精神、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我们更期待,中国出版界以此为契机,自我警醒,自我反思,高度自律,严格把关,使图书业的繁荣成为中国文化复兴大业的助力器。
新闻推荐
多份招聘网站的报告显示,在2016年高校毕业生中,部分大学生降低了求职薪资预期。58同城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方面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高校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