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对于孩子之间的纠纷,我不太放手,总会时不时去干预、介入。
记得有一次,儿子在小区里玩扭扭车,正玩得高兴,一个比他高半个头的小朋友把手扶在扭扭车的方向盘上,大概是想玩一会儿。儿子不乐意了,去掰他的手,试图让他离开。那个小朋友却不松手。见双方力量悬殊,我赶紧冲上去解围。
慢慢地,孩子长大了,我感觉孩子已经养成了遇到问题都在等待妈妈相助的习惯,我不能再这样一味地干预、介入孩子之间的纠纷了。
于是我开始学着,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伤害到孩子,我都尽可能地做旁观者,让孩子自己去处理。
但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儿子在处理与同伴的纠纷中经常是处于劣势,但为了让孩子能够改正依赖的习惯,我还是强忍着不出手相助。过后我都跟孩子探讨发生纠纷的原因、解决的办法。渐渐地,孩子在处理跟同伴之间纠纷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发生纠纷时不再向我投来寻求帮助的目光,而且慢慢地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方式解决问题了。
由于我不再介入孩子跟小伙伴之间的纠纷,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孩子自然而然地就很少跟我告状,也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纠纷,而且在面对小伙伴的敌意和挑衅时,已经没有那么紧张了。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去肯德基,儿子想去玩肯德基店的滑梯,正赶上其他几个孩子正在玩,儿子加入后,显然破坏了他们原来的格局,有个男孩便挑衅地跟我儿子说:“你是怪兽,是要被打的。”我儿子竟然平静地回答他:“我不是怪兽,我是来玩的。你们要是在滑梯上面玩,我就在滑梯下面玩,咱们各玩各的,也可以一起玩。”那个孩子的敌意一下子好像少了许多,提议一起玩,我儿子欣然接受,大家一起玩得还很开心。临走的时候,我儿子跟他们说“再见”,那个男孩也友好地说:“下次我们还一起玩啊!”
这个过程让我很有感触。面对敌意和挑衅,该如何处理?是逃避,还是硬碰硬?我觉得儿子的做法挺好,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互不干扰;同时也化解了敌意,告诉对方我不是来捣乱的,如果可以就一起玩,马上缓和了关系。儿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平和,既不会制造冲动,也不是窝囊地退让,这是我喜欢的解决方式。我想这和我们平时对他的教育引导有直接关系。我经常会跟儿子讲,小朋友之间发生了纠纷,不能打人骂人,要用“对不起”、“谢谢”、“没关系”等文明用语交流,而不是用大声叫喊、流眼泪解决,更不是用拳头说话;小朋友之间要懂得谦让、友善等。我的这些教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处理纠纷时的态度和方式。当然,我所谓的袖手旁观,也不是简单地不闻不问,当孩子遇到困惑或是处理不当时,我会巧妙介入,从旁指导。我觉得,适当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问题,有助于锻炼和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闻推荐
10月10日凌晨,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双屿街道4间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民自建房倒塌,已致22死6伤。经核实,死伤者多为租住其中的外来务工者。有媒体报道,事发地此前被当地政府列入城中村改造计划,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