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升
扶贫攻坚工作从起初的救济式、补血式,到后来的造血式、区域整体推进式,如今已晋级为靶向更精确、措施更对症的***精准脱贫模式,显而易见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贫穷固然有很多先天的、自然的、硬件的因素,但相当多贫困人口“穷惯了”、“穷懒了”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甚至成为扶贫攻坚进程中的精神阻力。
一些贫困人口习惯于有吃有喝就行,不求上进,不能产生改变现状的原动力;有些贫困人口由于家底薄、基础差,在一些致富产业投入上胆子小,怕尝试,怕失败;个别贫困人口习惯于吃救济粮、花救济款,更有甚者,把贫困作为“等靠要”的遮羞布;也有极个别贫困人口抱着“光脚不怕穿鞋的”思想,铤而走险,徘徊在违法犯罪的边缘;一些贫困人口因为贫困对各级组织和社会不满,心怀怨恨,不积极履行自身义务,对于各种政策、号召、扶持措施乃至社会公益建设不参与、不支持,进而以各种表现耍态度、软抵抗;相当多的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缺乏从业技能,没有致富技术,不善于经营……
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则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任何***精准脱贫的措施从根本上说都是外因,倘若贫困人口从心理上、精神上、智力上不能走出阴影,走进光明,不能以有效手段唤醒贫困人口的致富意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由被动变主动,主动承担起致富奔小康主心骨责任,那各种政策、措施就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使***精准脱贫工作事倍而功半。
用扶智扶志“药方”针对性地治疗穷病的心理根源,可以实现标本兼治、一刀断根,阻止“贫穷病”代际传递。综合而言,对治心理、精神方面的穷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加强贫困村学校规划,优先支持建设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让贫困群众子女能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严格落实相关教育扶贫政策规定,做到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优先纳入“两免一补”、“大学生生源地贷款”等政策的补助对象,切实在资金上保障贫困家庭学生公平接受教育,坚决杜绝因贫辍学现象的发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新方法载体,在贫困乡村有针对性地开展文明村风创建活动,以新思维、新观念、新风尚引导贫困人口,重建贫困人口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先从精神上富起来。
新闻推荐
这是一部励志书,作者用文字告诉每一个人,所有的困境都是来自内在的心境,单身不可怕,失恋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爱的能力。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作者:耿帅
这是一部励志书,作者用文字告诉每一个人,所有的困境都是来自内在的心境,单身不可怕,失恋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爱的能力。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作者:耿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