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静
日前,崆峒区解放路派出所接到110指令,称在火车站附近马家庄廉租楼小区门口,有一位老人迷路了。民警带着老人,经过3个小时寻找终于找到了老人的家。
当日,值班民警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发现这位迷路的老人言语表述不清。民警通过和他耐心交流,得知他叫马伊生,老家在峡门。民警一边安慰老人,一边进行查询,但网上没有他的身份信息。
此时,天已渐渐黑了,民警也开始着急了。民警把老人搀扶上警车后进一步和老人聊天。老人絮絮叨叨地说他“参加过抗美援朝”、“自家附近有个‘河南寺\’,但现在已经拆了,和火车站是两隔壁。租住的房子,儿子打工”……
民警判定,已经拆除的“河南寺”,极有可能就在柳湖路上。民警沿着柳湖路正在拆迁中的棚户区逐户访问,连续找了几十户住户,没发现有走失老人的人家。民警带着老人来到泾河路口,找到乘凉的群众,有群众当即认出了老人,并告诉民警老人家在哪里。当民警将老人顺利送回家后,焦急万分的家人喜出望外,向民警连连道谢。
民警告诉笔者,他们几乎每个月都要接到关于走失老人的求助电话,或者将走失的老人送回家。民警建议,像这样认知能力较弱的老人,家属最好制作包含其个人信息以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在内的个人信息卡,让老人随身携带。一旦老人再次走失,可让民警或热心人士通过卡片信息与家属取得联系。
新闻推荐
□马路明教书整整18年了。若有人逼我“感想”一番,我会告诉他:今生无悔,过去、现在、未来,我都是一位坚定不移的“三书主义者”:读书、教书、写书。我早就知道自己是一个读书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