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往往具有虚构和分离的特点。如小说或戏剧中的人物本身即虚构,模仿也是一种虚构,是对生活的虚构,但是模仿不可能与现实中的人物一模一样,纵使纪实作品实行二度表演或展示,总会难免变形。演员自己与剧中扮演的人物显然不会合一,哪怕再投入。有人曾将演员划分为共享(情感)型与分离(冷静)型,其实共享只是一个度的问题,演员与剧中角色肯定是有距离的,否则将会发生对立方角色真的在舞台上杀人,这样的事例倒有过。最后,“类型”人物这一称呼本身即抹平了演员真实的个性,整齐划一地纳入“角色”之中。“角色”这个词本身即有对应与类型之意。
以上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些艺术常识。几乎人人皆知,角色其实只是一种替代,如真实的人——演员表演即替代剧中的马车夫、媒婆、王子或乞丐等,像玩魔术似地一个人暂时变换成另一个人,在舞蹈艺术中作为真人的演员还变成了非人即其它动物。替代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反映,检验其艺术质量不仅看其相像,还要看是否传神。一个人“像”另一个人并不难,难在是否将一个人活灵活现出来。神是无法替代的,只能说接近。
角色的设置是为了让艺术模仿生活,表现一个时代的生活,可谓艺术活动的中心环节。但是也有生活模仿艺术的现象。如我们常在生活中听说某人像一个小丑,一个唱花脸一个唱白脸,那人是一个喜剧,那人戴着面具,某某有诸葛亮式的智慧,小姑娘美得赛貂婵,等等。角色在生活与艺术中相互对应与转换,只是生活模仿艺术是无意的,有人模仿卓别林意欲取得某种效应毕竟只是少数现象。
对!角色是一种创造,是艺术家的灵心独运,不是凝固不化的脸谱,永远一个样。角色在反角色中生成与延展,在社会生活的共存中不断摩擦。一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必须时刻质疑自己,挑战自己,裂变自己,调整自己。角色类似于韦伯的“理想类型”,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完美目标。角色永远在路上。纵使自己演自己,前一秒钟的自己已经不是后一秒钟的自己了,“不同”即“创造”。由生活进入艺术,角色更是一种体验,演员要想表演生动必须走进剧中人物的内心,与剧中人物合一,从形似走向神似。由于生活与艺术合一的意味浓重些,共享型演员自然是一种体验,而分离型演员同样是一种体验,只不过远距离、真实而本质地接近他的人物,更需要一番修养功夫。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伦敦8月24日电(记者梁希之)英国南部东萨塞克斯郡警方24日说,5名游泳者当天在东萨塞克斯郡康贝金沙海滩发生意外事故死亡,另有1人失踪。当地媒体说,遇难原因可能与游泳者遭水母蜇刺有关。当地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