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平
每天早上蒙蒙亮的时候,就是陈培蓉的起床时间,起来后做好一家人的早饭,自己花几分钟吃完,然后就骑着电瓶车进村入户,开始一天的工作。
“既然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我就必须对得起他们的信任和期望。”三年如一日地执着坚持,她得到了群众和组织的认可,今年“七一”,陈培蓉被表彰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凡事躬亲示范,自然凝聚人心
2013年12月,39岁的陈培蓉被选为昭化区石井铺镇庙儿顶村支部书记。这个年龄,本是一个农村妇女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时候,担任村支部书记,无疑将会分散她大部分精力。
“选我担任书记,这是组织和群众对我的认可,是我的荣幸,既然他们需要我站出来为大家服务,我就有责任做好这个带头人,不能让大家失望。”陈培蓉说,虽然家人刚开始有些顾虑,但她讲明这些道理后,家人逐渐理解并支持她。
面对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工作,陈培蓉事必躬亲,在她看来,只有弄懂了来龙去脉,才能成为行家里手。
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与在家党员进行走访谈话,与在外流动党员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交流。她率先创建了庙儿顶村支部QQ群,利用这个平台,组织党员同志共同学习,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
过去,同志们不愿开会,开会也不愿讲话,“每次开会人到不齐,去了没意思”,“说的话不起作用”,很长一段时间,支部都显得比较涣散。陈培蓉担任书记后,认真组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严格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治理,带头撰写心得体会,激励支部成员相互交流学习。
一言一行,潜移默化。“现在大家非常团结,办事效率明显提高了,群众也更支持我们的工作了。”村主任陆登锡告诉笔者。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致富产业
村民辛苦种出来的菜、养出来的家禽因道路不畅卖不出去,满库的水因渠系损毁引不到田,大量的良田沃土被闲置荒芜……刚当书记的陈培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从2014年开始,陈培蓉带领全村群众整治了水库渠系2公里,把水引到了群众的田间地头;硬化村社道路4.3公里,更多的蔬菜、家禽卖出了好价钱。通过争取,今年庙儿顶村17公里村社道路加宽硬化将通过交通扶贫得以实施。
“作为紧靠国道、全镇幅员面积最大的村,怎么能没有一个成型的支柱产业?”经调查研究,陈培蓉一班人确定了重点发展以生猪养殖、蔬菜种植为主,肉羊、小家禽养殖和猕猴桃、魔芋种植为辅的种养业。
围绕规划,2014年庙儿顶村率先引进业主进行土地流转,种植猕猴桃200亩、海椒200亩。2015年,陈培蓉带头建立肉羊养殖圈舍,并引进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建成一个肉羊养殖场,带动3户群众参与。2016年,她又协助养殖大户申报建成生猪养殖家庭农场,引进存栏5万羽蛋鸡养殖业主,带动了本村40户村民共同发展。
两年多来,在陈培蓉的带领下,全村产业发展面貌有了起色。但是,作为2017年就要脱贫“摘帽”的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却为“零”,为此,她毅然决定成立村集体专业合作社——昭化区丰通粮油专业合作社,第一批就有102户农户加入。
“给大家讲解专合社知识,给育秧点送种子、农药、肥料,不管天晴下雨,只要有事情,她就会准时出现,有这样的村支书,我们致富有信心!”提起陈培蓉,专合社成员商明尧充满了信心。
“全村群众都是我的亲人”
陈培蓉从小就是一个孝顺的人,孝敬公婆,善待姊妹,在庙儿顶村是出了名的好媳妇。
自从她加入组织,又任支部书记以后,就再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年迈的父母了。2015年9月,丈夫意外摔伤,导致腰、腿骨折,至今两处内固定还无法二次手术。
看着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丈夫,再想想村里那一件件需要处理的事情,陈培蓉只有起早贪黑。中午不能回去,就打个电话请邻居帮忙送点饭菜过去。晚上回到家,忙完所有家事,再把村上的工作资料整理好,睡觉时都要把第二天的工作思路捋一遍。
儿子正上高中,每月放月假才回来一次,但是她却没有多余的时间陪孩子说说话。然而,工作中的陈培蓉,拉过残疾儿童的手,到医院喂过五保户饭菜,为贫困家庭争取过生活救助,给困难家庭送过生活用品......
“我对不起家人,不能算一个好的家庭主妇,但全村群众都是我的亲人,我别无选择。”这样的内心独白,陈培蓉之前从未向谁说过,而是以一点一滴的行动在践行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新闻推荐
全区经济在克难奋进中实现历史跨越利州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严峻挑战,保持全区经济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统一,主要经济指标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县级经济综合评价实现晋位,挺进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