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白马过隙的一瞬间;五年,在交通人眼里却是开拓进取的里程碑!“十二五”期间,阿坝州交通运输工作紧紧围绕全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总体战略部署,按照建设四川重要的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畅通阿坝”的目标,立足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基本形成了“六纵六横”干线公路骨架网,实现了出州大通道贯通,路网通畅水平和通达程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以马尔康、茂县、松潘为中心枢纽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为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支撑。
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交通运输建设巡礼
“好了还要更好!”——此谓人心不古。“十二五”期间,全州交通运输建设在“十一五”成就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是道路不但越来越好、而且越来越畅;速度不但越来越快、而且越来越安全;出门不但越来越方便、而且越来越舒适。交通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养护管理、科技创新、安全监管和应急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经济发展是交通发展的前提。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道路交通运输建设投资稳步增长,“十二五”道路交通运输建设完成投资累计249.56亿元,较“十一五”增长21.3%。
“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现在的路越修越快、越修越好了,架桥打洞、铺筑路面仿佛是眨眼工夫。其实交通能快速发展既依赖科学的规划,更仰仗于科技创新。在交通建设中,科研项目广泛应用和推广是一大特色。阿坝州开展了雪山梁隧道施工对黄龙景区环境影响评价及控制技术和强震区超大埋深软岩公路隧道修建与营运安全控制技术等项目的研究;科技手段在安全监控中的应用范围明显扩大,全州基本建成重点营运车辆卫星定位系统联网联控系统,实现所有高速公路客运、旅游客运、班线客运和危险品运输车辆安装具有行驶记录仪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12吨以上重载普通货运车辆安装卫星定位仪,营运车辆卫星定位仪安装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强与交通运输部科研院、省交通管理院校的合作,完成上千人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十二五”交通大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并将规划项目落到实处,按照《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和《四川省省高网、省道网规划调整方案》,全州4条、约1071公里高速公路纳入国高网,11条道路、2175公里纳入普通国道网,4条、约442公里纳入省高网规划(除与国高网重复路段),14条、约2425公里纳入省道网规划。全州纳入国省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公路网总计达33条、约6100余公里,实现九绵、川青(马久)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唐克至花湖、若尔盖至九寨沟公路改造、黑理路、理小路、卓小路改扩建等干线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截至2014年底全州通车里程达到13674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339.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15.88公里,每万人拥有145.7公里,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98公里和37.15公里。
“十二五”期间,全州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三年集中攻坚,建成映汶高速公路1条48.6公里,在建汶马高速公路188公里;建成国道317线汶马路及实验段、国道213线川汶路、省道302线红原安曲至阿坝、马尔康红旗桥至金川丹巴界、川九路路面改造等国省干线公路13条952.6公里,在建国道317线马俄段改建工程、国道213线映汶段水毁重建工程、茂绵路、映卧路、雪山梁隧道、省道209若瓦路等干线公路10条347公里;实施大中修工程项目11个160.747公里;新(改扩)建农村公路(含交通扶贫项目)998个项目7581公里,村道较2011年末增长1004公里,建成各类大中型桥梁126座、5527延米,安保工程1437.7公里。实现全州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65.7%的村通硬化路,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新(改)建县级、乡(镇)客运站52个,招呼站886个;修建扩建漂流码头8个。
随着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运输服务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加快道路运输结构调整,优化运输网络布局,道路运输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4281.8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435550.2万人公里,货运量12138.942万吨,货运周转量3156875.48万吨公里,较“十一五”分别同比增长56.7%、70%、81%、143%。拥有客运车辆3933辆,较“十一五”末增加1048辆;加快农村客运发展,全州乡(镇)和行政村具备客车通行条件的客车通达率分别为100%和86%,较“十一五”末分别增加7%和1%。全州开通客运线路149条,较“十一五”末增加40条。汽车客运站联网售票系统上线运行。全州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客运站为中心、以乡镇客运站为支撑、以村招呼站为节点的客运站点网络。
行驶在平坦蜿蜒的道路上,看着青青的大山、潺潺的流水、路边摇曳的花朵、一晃而过的民宅,心里恬静舒适,恍若置身世外!路修好了还得靠养护。公路管理养护立足打造“综合、智慧、绿色、平安”交通,“管养并重”。阿坝交通人坚持预防性养护和周期性养护相结合,落实桥梁养护管理制度和公路日常养护的巡查、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把公路养护纳入目标管理,同时建设机械化养护中心,致使道路养护管理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迈进。并加强了公路病害整治和大中修保养,阿坝州境内国省干线公路路面性能指数达到86.4。五年来,全州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因滑坡、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公路交通阻断较长时间的达361次,共投入抢险机械11213个台班、抢险人员39708个工日,累计清理塌方、泥石流316.6709万立方米。
道路交通安全责任重于山!阿坝州五年内未发生因源头管理责任造成的道路运输责任事故,较“十一五”道路运输车辆万车事故件数年均下降2.5%,万车公里死亡率年均下降3%。汽车客运站安全源头管理进一步规范,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危险品安全监测仪配置率达到100%,营运车辆100%符合车辆技术等级标准,道路运输安全重点岗位全部人员持证上岗,货物集散地的监管力度得到明显加强,货运源头治超体系覆盖率达到95%,全州道路运输安全生产考核、事故责任人追查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建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操作性强的道路运输应急预案体系。
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扶贫侧记
国家交通运输部对口阿坝州定点交通扶贫,是阿坝交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自2009年开始,重点支持黑水、小金、壤塘三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并综合考虑周边贫困地区交通建设。六年来,在阿坝州共实施农村公路、桥梁、安保设施及站点建设等项目82个,涉及公路39条505.711公里,隧道1个1565米,桥梁39座2324延米、安保工程6个48.5公里、县级综合汽车站1个。累计完成投资10.82亿元。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通过四批驻州扶贫联络组的不懈努力,阿坝州先后与部属有关院所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发挥其在交通建设管理方面的优势,利用先进技术和经验,结合地方实际,做好难题攻关,在交通基础设施、旅游发展规划、城市综合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相关领域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合作,由其自筹资金,先后举办了六期阿坝州交通系统管理人员培训班,累计培训247人次,拓宽了阿坝州交通系统建设管理人员的视野,丰富了业务知识,提高了交通运输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对阿坝州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通过一大批交通扶贫项目的实施,大力提升了公路路网结构,增强了便捷通行能力,有效改善了产业发展结构,增强了经济发展能力,明显转变了农牧民生产方式,增强了脱贫致富能力,极大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定点交通扶贫直接造福各族群众,收到了明显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小金、黑水、壤塘三个县为例,仅去年底与2012年底相比较,贫困人口比例分别降低了30.5%、32.3%、2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了2132元、1475元、1684元,均超过了全州平均水平。贫困地区农牧民群众出行和城乡间物资、人员、信息、文化交流更加便利,群众视野得以拓宽,观念得以更新,促进了先进思想和文化在农村的普及,改变了农牧民传统的生活方式,推进了农村文明进步。对逐步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维护藏区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富裕之路通农家
——“十二五”农村公路建设纪实
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增收致富,始终关系着藏区的发展和稳定。“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公路建设成为交通工作的重点。首先要科学决策、加强技术指导,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州交通运输局按照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和审批程序的通知》要求,因地制宜,按照地形和地质条件确立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今年,中央车购税建设补助标准有所提高,结合阿坝州实际,州交通运输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通村通畅项目设置安全和排水设置的通知》,在农村公路通村通畅项目建设的同时,要求完善公路安保和排水设施,确保道路的运行安全。建设中,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实现资金节约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全州县乡道建设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招投标制;通村公路按照“一事一议”原则,由村委会组织实施。在线型设计中,不盲目追求高标准线型,充分利用原有资源,避免大填大挖,有效降低工程造价,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做到多修“节约之路、环保之路、生态之路”。根据各县实际,农村公路基本采用就地取材、就地恢复生态。阿坝州历来把工程质量作为项目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头等大事来抓。始终从严要求,从严把关,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健全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查处质量问题,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都建设成为“长寿工程”、“精品工程”。针对海拔3500米以上的牧区农村公路建设困难和矛盾,阿坝交通在工程建设的各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出农村公路建设“七项措施”,指导农村公路建设。
脚踏实地、因地制宜,“十二五”期间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卓著:建设农村公路965个项目7210.63公里,危桥改造12座850.1延米、省补资金安保189公里,完成投资61.8807亿元,2013-2014年完成八大专项安保工程823公里,完成投资2.4690亿元。2015年八大专项安保工程13.5公里,完成投资415万元。自建桥梁50座2038.42延米,新改建桥梁85座3834延米,共计135座5872延米,投资26189万元;县乡村道自建安保工程351.53公里,投资6460万元。
与2011年相比,村道增长1004.298公里;等级道路改造,其中县道改造3条141.9公里,投资41396万元,乡道改造12条306公里,投资27085万元,村道通村通达建设184条1234.43公里,投资39605万元,通村通畅731条5332.1公里,投资480042万元;农林场改造项目7条113.1公里,投资11310万元,景区道路1条47.5公里,投资8859万元;危桥改造等12座850.1延米,投资2883万元;观音桥市政道路1条12公里,投资1200万元;省补助安保工程11条189公里,投资5351万元;挂包帮3条23.6公里,投资1076万元。截至2015年底,阿坝州农村公路建设率先在全省藏区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两个100”,并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100%的建制村通硬化路。
“十三五”重点工作扫描
公路
——高速公路。建成G4217成都—昌都高速汶川至马尔康段(汶马高速);开工建设德令哈—马尔康高速马尔康至久治段(川青高速)、G8513平凉—绵阳高速九寨沟至绵阳段(九绵高速)、G0611张掖—汶川高速汶川至川主寺段,做好项目储备。
——普通国省道。开工建设G347线茂县两河口至黑水至红原壤口、G345线甘肃迭部至若尔盖至玛曲、S217线卓克基至小金段公路、S217线唐克至花湖、S452阿两路阿坝段,加快推进前期,力争开工建设理小路、黑理路、汶崇路。
——农村公路。稳步推进人口集聚的撤并建制村、重要农业产业园区等节点通硬化路建设,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范围;着力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基加宽和安保工程建设,保障农村客运安全运行;继续推进农村公路桥梁、渡改桥和溜索改桥建设;适时启动部分重要县道、乡道的改造工作。
——运输站场。结合各县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县级原有公路客运站的升级改造工作;结合农村公路客运发展情况,有序推进乡镇等级客运站和建制村招呼站的建设工作;结合现代物流发展情况,积极推进县级货运站或物流中心的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建设乡镇货运点。
——养护管理。以县级机械化养护中心、公路养护站建设为重点,不断完善养护基础设施,加强养护能力;采用先进养护手段和技术,提高养护作业效率,降低养护成本;及时开展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县乡道的路面大修和改造工作,确保公路服务水平;加强对公路地质灾害频发路段的综合整治,加强公路长大桥梁与隧道的养护管理工作。
铁路
阿坝州铁路网形成“三纵三横”的布局格局,“三纵”为成都至兰州铁路、成都至西宁铁路,合作至马尔康至康定铁路,“三横”为川青铁路、广元至黄胜关至马尔康铁路、黄胜关至红原铁路。
水运
以发展旅游客运为重点,结合各大型水电站库区建设,加快大型水库内的客渡船、快艇游、水上娱乐囤船、沿旅游景点漂流航道的开发,逐步提高航道标准和里程,进一步加强码头建设。
航空
“十三五”期间,完成九黄机场四期改扩建工程,积极开通九寨黄龙、红原机场与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更好发挥对全州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预计到“十三五”末,初步形成由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其中公路将发挥骨干作用,铁路、航空将发挥快速集散作用,水运将发挥辅助作用。
阿坝州交通运输局
新闻推荐
●近日,马尔康市农业畜牧和水务局农机监理站工作人员深入该市11乡3镇开展农机安全整治和隐患排查。工作人员通过对各乡镇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安全责任宣传情况、农机安全检查情况、应急值守安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