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扬鞭奋进正当时 ——康定市撤县设市转型发展纪实

来源:甘孜日报 2015-09-24 00:51   https://www.yybnet.net/

第一届康定市人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着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实施风貌改造后的雅拉乡三道桥村。

■ 杨林 本报记者

“今年以来,预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98亿元,增长7.9%;财政收入2.32亿元,增长16.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亿元,增长19.8%;完成招商引资46.07亿元,增长28.4%;实现旅游总收入9.09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5元,增长15%……”这一组组数据清单,充分彰显康定市自2015年2月17日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后经济发展的铿锵步伐和强劲的转型跨越发展“脉搏”。

康定市,在四川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排位中稳居全州第一,然而与全省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单极化支撑、新的增长点缺乏、要素瓶颈制约加剧等多重不利因素,受宏观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投资不可持续等叠加压力,突破转型升级“瓶颈”制约成为当务之急。康定市积极应对,始终保持抓发展的定力,大力推进项目转型、产业转型、生态转型和民生工程转型,在困境中前行,在逆境中奋进,转型发展显出了空前的生命力与活力。

A打造全域旅游

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

面对水电开发进入后期、矿产开发方式粗放、现代农业处于起步阶段等产业发展困境,急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度过转型发展阵痛期。近年来,康定把目光聚焦在旅游上,以全域旅游为依托,以打造“全国藏区旅游文化产业示范市”为目标,在精品品牌、精品资源、历史文化发掘、旅游产品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狠下功夫,全市旅游产业迅猛发展。

暑期旅游刚过,康定市雅拉乡中古村龚家温泉山庄的老板龚云华就里里外外忙得不亦乐乎,改善餐饮住宿条件、采购民族手工艺品,他又得为即将到来的“十一”黄金周旅游接待高峰作准备了。

“新年刚过,我们这里就进入旅游旺季,遇到‘五一\’、暑期等节假日,客人爆满。”龚云华说,一年中,一天客人最多时有80多人,生意最差时也有20 来人。他的客人既省内的,也有省外的,还有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

过去,龚云华一家人都从事土豆、玉米种植,由于高原气候条件恶劣,一年的种植收入,只够一家人基本生活。实施“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后,在政府的鼓励、扶持下,他贷款搞起了旅游民居接待。他还多次参加康定市旅游局举办的民居接待免费培训,学会了普通话、上网等。

“现在我家修了一栋三层的藏式民居,有90个床位,有的房间还配备了网线。”龚云华高兴地说,目前,全家年纯收入近10万元,“农家乐”让龚云华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

随着康定市旅游文化产业的强势推进,在中谷村,像龚云华家一样开办民居接待的群众日益增多,群众参与旅游民居接待的热情空前高涨,村民们做起了民居接待生意,他们通过接待游客脱贫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解决农村目前落后的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康定市文化旅游局局长段志鹏说。旅游业对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把旅游市场与乡村相对接,不仅可以变革农村现有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为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于是,为加速乡村游跳跃式发展,康定市按照旅游精品村寨打造要求,拓宽思路,从环境建设、接待规范、产业培训等方面加以优化,拓宽旅游接待面、扩大接待规模,树立接待品牌,力求实现“开辟一条新路子、发展一项新产业、创造一种新模式,引领一种新潮流,打造一个新农村”。

近几年,康定市结合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新农村建设工程,致力于旅游全域化,打造特色旅游小镇、特色村落、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精品,不断扩大民居接待范围,提升民居接待质量,带活了一批农家乐,民居接待成为广大农牧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游,进一步唱响情歌文化品牌,优化特色休闲农业产品结构,拉动内需,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向好发展。

B注重科学规划

重建美丽幸福新家园

自4月22日康定“11·22”重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集中开工以来,康定市在省州的关心支持下,紧密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经数月攻坚,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初见成效。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重建户,他们自加压力、迎难而上,采取政府补贴、群众自筹、亲友互帮、邻里互助的方式,正努力建设着幸福美丽新家园。

康定市塔公乡格日玛村村民仁洛是该村的重灾户,地震中家里的房屋损毁,去年一家5口人在帐篷里度过了严冬。“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才熬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仁洛说。

“党在哪里,希望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现在各级干部责任明确,市乡村干部包组包户。受灾群众安置、卫生防疫等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全面负责、全面保障。进一步强化灾区社会管理,确保灾区群众生活的更加美好。”塔公乡副乡长泽仁顿珠说。受灾群众住进安置点后,当地干部时常主动询问他们的难处,关心他们的生活。同时,安排人民调解员,为受灾群众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每天对安置点的矛盾纠纷进行一次排查,对出现的问题迅速妥善处置,对排查化解情况逐一进行登记,有效地维持了灾区的秩序。

“把道路当公园来修建,把产业当景观来打造,自加压力,迎难而上,是塔公乡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确定的总体思路。”泽仁顿珠表示,这一思路,无疑给全乡的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走村入户,向受灾户发放“政策明白卡”和“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宣传灾后重建政策,积极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如果说灾后重建仅仅是帮助受灾群众修建几座受损的房屋,重建的难度就会小得多。但如果把灾后重建作为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改善农村居民住房和乡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抓手,重建的难度就会大为增加。”康定市重建办副主任高晓峰介绍。康定市“11·22”地震受灾面积大、受灾户多,在灾后房屋恢复重建工作中,全市上下围绕“美丽乡村,产村相融”这一主题,按照“群众自愿、国土选址、水务治理、住建规划、群众自建”的思路,遵循避开地质灾害隐患点、避开行洪通道的避让原则,采取政府补贴、亲邻相帮、社会互助、银行贷款等办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农房重建在科学选址、全面规划的基础上,还邀请省内外的专家、建筑行家高标准设计规划灾后重建方案。为确保重建补助资金真正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该市还建立完善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重建的“刀刃上”。

“有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我们就有了主心骨;新建的房屋基础是地圈梁,四角都是柱子,水泥浇铸得邦邦硬;盖房将享受补贴,心里特别敞亮;新村聚居点建成以后,我们这里就会成为旅客驻足欣赏的地方!”行走在灾区,村民们憧憬着美好未来。他们表示,将心存感恩,热情高涨,挥动双手,抚平废墟,重建美丽家园。

C坚持建管并重

快速提升城乡品位

当前,康定市正抢抓撤县设市后转型发展、灾后重建等机遇,将精力集中在城镇建设上,全力攻克拆迁难、资金缺、土地少“三大瓶颈制约”和城市服务功能单一、空间密集拥堵、管理粗放“三大突出问题”,倾力治理城乡环境乱象顽疾,加力建设“全国藏区新型城镇化样板市”,打造“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一幅交通更加便捷、空间更加开放、居民更加便利、环境更加生态、功能更加完善的新型城市画卷正在精心勾勒,即将徐徐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折多山下,国道318旁,一个别致的村落格外引人注目和勾人神往,一幅宁静的乡村新农村画卷展现在你的眼前: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靓丽清新的人居环境,风貌统一的藏式民居,路两旁风貌别致的小洋楼与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古典美与现代美在这里完美融合。 

走进折多塘村村民扎西家,小院绿荫如盖,花台、绿树、流水,农家风情特别浓郁。“过去,风起沙遮眼,垃圾漫天飞;现在,游客常歇脚,村民笑开颜。”扎西介绍说,通过城乡环境治理和风貌改造,自家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住宿游客越来越多,致富门路越来越宽。

为使城乡更加整洁、生态更加优良、环境更加美好,康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将其作为中心工作重点来抓,整合多方资源,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力促此项工作取得实效。

据了解,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点,折多塘村在新村建设过程中,按照州委、州政府制定的“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环境卫生、容貌秩序治理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扎实开展“五乱”治理和“七进”活动;结合自身特点,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突出生态环境重点,突出本地地域特色,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风貌改造,绿化美化环境,形成了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能否取胜,重点在责任部门,核心在干部层面,关键在逗硬落实。”康定市副市长刘云贵介绍说:“我们将按照州委书记刘成鸣关于康定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整治半年内完成规划及风貌整治,一年内提高管理水平并实现规划落地和州长益西达瓦关于‘弄干净、搞整齐、有文化、出品位\’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强化领导,靠前指挥,分工负责,突出重点,合力攻坚,强化执行,以铁的纪律和严的制度来推进城乡建设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城乡环境在较短时期内有明显改善。我们将以此次综合整治工作为契机,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做到城乡环境管理和环境综合治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轨道。同时,我们将宣传鼓励正面典型,敢于曝光反面典型,努力实现人人争当遵章守法好市民,人人争当城乡卫生监督员,人人争当良好环境维护者的良好局面。”

D坚守绿水青山

力促生态绿色发展

对于康定来说,生态就是最宝贵的资源、最明显的优势、最美丽的名片,也是后发赶超的最大潜力。可以说,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康定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近年来,康定市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画好山水画,念好山字经,气势磅礴地拉开了新一轮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文明幸福新康定建设序幕。

秋日的康定市,在蓝天雪峰的映衬下,碧水绕城,树木苍翠。走进新城内,宽阔笔直的道路绿树成荫,镶嵌绿地的小区星罗棋布。不出城而赏园林之美,身居闹市便享绿景之怡,这样的“生态宜居宜游宜业家园”梦想,对身处大山的康定市民而言,已渐行渐近。

如今,广场上、公园里、街道边,闲适的人们在习习晚风中散步、聊天,沉浸于“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美好生活。家住康定新城的张大爷,退休后一直住在这里,他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是满意。自从家门口的跑马山公园建成后,张大爷每天早晚都要到公园溜达一圈,舒活舒活筋骨,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累了就在公园的长椅上歇歇脚,张大爷自称逍遥自在似“神仙”。

“吃完晚饭,带上孙子,在附近树影婆娑的公园、芳草萋萋的住宅小区里散散步,是一种放松,更是一种享受。”正在公园里散步的张大爷说。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提升了康定市民的幸福指数,还促进了康定市转型跨越发展。我们将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走出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新路子。”康定市常务副市长曾维友说。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康定市有先天优势,但更不乏后天的执著探索。

近几年,康定市紧紧围绕建设“景城景镇景村景户一体新型城乡”这一目标,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实现城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所有资源开发坚持“尊重群众意愿、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所有项目规划设计坚持亲山、亲水、亲自然、彰显民族文化,所有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让建成的项目不留下环境“后遗症”,全市呈现出生态逐步改善、环境逐渐好转、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局面。

E倾情藏区新居

不断兜牢民生底线

“有车有房有票子、新村新貌新样子”这是康定市13万干群的建设藏区新居的共识和愿景。

为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居住问题,同步推进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居适宜、民居漂亮、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的藏区新居,为农牧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良好环境,2014年,康定市按照省、州部署,科学谋划,合理安排,整合资源,重点实施对最贫穷、最边远乡村的新居建设,使全市农村危旧房得到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提升,功能进一步完善。

“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样宽大的新楼房,这不,家里洗澡间又安了太阳能、洗澡用的取暖灯。”在康定新都桥镇瓦泽乡营官村,村民扎洛对现今的居住环境很是满意。

在康定市统一规划和打造下,扎洛和瓦泽乡63户村民,从危旧的土坯房搬到了新居。“我们村的这些新房,从地基到施工到材料,都是严格按照规划建设的,质量和居住舒适度都是一流的。”扎洛在自家新建的房前说道。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房拔地而起,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伸向远方;绿树、青瓦、白墙下,老人怡然自乐,孩子追逐嬉闹……不仅是新都桥,如今的康定,处处可以看到这俨然如画的景象。

“户型设计民当家”。建设过程中,康定市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积极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规划、选址、建设、管理全过程,切实保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决策权。同时,政府发挥统筹、组织和协调作用,严格把好规划关、建设关、质量关。

“为了确保藏区新居建设计划落地生根,我们按照‘符合条件的家庭申请,村委会评议、公示,乡镇政府鉴定、审核,市相关部门联审\’的原则,统一按标准补助到户。”康定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长方针介绍说。为了打破藏区新居建设的资金瓶颈,该市严格按照“农牧民自筹为主、政府适当补贴,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政府整合现有渠道资金为主、农户参与为辅”的原则,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大资金管理力度,专账核算、专款专用。按规定标准,直接将资金补助到户,严禁各地截留、挤占、挪用或变相使用。

据了解,2014年康定市全面实施了藏区新居工程,惠及407户村民。今年,全市启动288户藏区新居建设,广大群众的居住条件即将大大改善。

一石激起千层浪,悄然写出大惊叹。近几年,康定市按照省州关于实施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藏区新居”工程与交通攻坚、扶贫解困、教育卫生事业发展结合起来,加快推进跨越发展步伐,着力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过去,这里自然条件相当落后,出门靠走路,来回两头黑。”康定市捧塔乡和平村村民刘文康说,自己经历了那个路不通、业不兴、民不富的年月,尝遍了酸甜苦辣,同时也见证了自扶贫开发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面对村民们翘首企盼的眼神,迎着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州市决定对和平村实施精细化扶贫,促使和平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村容村貌、老百姓生产生活和文明程度都有大的飞跃、质的变化,实现长期脱贫,逐步走向富裕。于是,市里千方百计给予资金扶持,开辟致富路子,加快发展本地香菇产业。现在,全村建起了占地8亩的种菌基地,实现经济收入16万元。同时,该村探索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将香菇种植户联合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基地,形成连片种植的规模效应。

产业的崛起,点燃了群众致富的激情。村民刘文康由衷地发出感慨:“我以前建了3个香菇大棚,种香菇有搞头,明年我计划再建3个,全家人平2个。现在村公路通了,自来水有了,村集体经济兴起了,村里面貌变样了,过日子的劲头更足了。”

催生自身发展动力,增强产业发展活力,提升城市品味,建设幸福家园……康定市拿出大手笔,书写着自己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华丽篇章。

“我们将按照‘四化\’联动发展路径,努力打造一批中心城镇、中心集镇和旅游乡镇。同时,我们还将乡镇发展和资源开发、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旅游接待、农业观光等有机结合,加大乡村道路、饮水工程和供排水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环境治理、生态建设和幸福工程建设,努力促使康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康定市委副书记、市长甲么如是说。

“我们要遵循‘一年一主题、一年一突破\’的工作思路,突出‘率先发展、引领发展、创新发展\’的总基调,把握“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新常态,以‘干部改进作风强化执行提升能力年\’为主题,统筹推进‘四化联动\’、灾后重建、民生改善、依法治市和从严治党,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实干兴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在全州‘底部突围\’战略大局中率先突围、作出示范,确保到2020年与全省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州委常委、康定市委书记唐强说,我们强化执行落实,凝聚发展能量,实现底部突围,建成全面小康,这绝不是誓言和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新闻推荐

铺就多彩成长路 ——康定市关爱下一代成长成才纪实

“五老”干部送春联下乡。“五老”干部巡查网吧杜绝未成年人上网。一滴水能映照阳光的光芒,康定市关工委志愿者忠诚敬业、无私奉献、务实创新,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找到了老有所学的课堂,老有所为的重...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扬鞭奋进正当时 ——康定市撤县设市转型发展纪实)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