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这个数字,来源于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20多年来,进城的农民工们贡献了飞速现代化,被迫留在乡土的孩子们,却成了这一宏伟进程的被忽视者。
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很多孩子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溺水、交通事故、被性侵。有些孩子也开始对世界怀有深深的敌意。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被侮辱与被侵害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死于意外伤害,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2014年一份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或许有人还记得4年前的“甘肃校车特大事故”,死亡的20个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根据农村留守人口问题专家叶敬忠的调查,溺水和交通事故成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的两大隐患。
另一个危险是“被性侵”。有资料显示,过去三年里,仅广东省就有超过2500名女童被性侵,近半数在14岁以下。而根据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一份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广东正是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省份之一,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7.18%。
据新京报调查,宁夏灵武市一个村庄内,过去一年间,有12名幼女在村里的幼儿园被教师性侵,其中11人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综合征”
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在很多人看来,这两者足以画上等号。
河南省城调队曾在《中国统计》上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提出了“留守儿童综合征”的概念。
“综合征”表现为:“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性格孤僻、脆弱”、“道德真空”等等。现实是,很多留守的孩子,不仅遭遇危险,也在制造危险。
今年6月10日,湖南衡阳界牌镇一对姐妹被人毒死,凶手是同村12岁的留守儿童陈某某。3年前,还是界牌镇,一名13岁的男孩杀死了照看他的姑妈、表弟表妹。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2014年发布,其中指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邵文虹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逃离故乡去流浪
贵州省毕节自杀四兄妹中的长兄、14岁的张启刚给人们留下了一封遗书:“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但是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张启刚的绝望并非孤例。2014年1月20日,新京报曾报道,安徽望江县9岁的留守儿童小闯在接到妈妈不回家过年的电话后,自缢身亡。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发现,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情绪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
逃避,成了孩子们应对危机的方法。另一种逃避,是逃离家乡。
2012年,有媒体报道称,留守儿童正在成为流浪儿童的新来源。贵州大学研究生余丹曾对贵阳的流浪儿童做过研究,他发现,46%的流浪儿童是留守儿童或流动人口子女。
政府帮扶责无旁贷
有人觉得,留守儿童像是这个时代的“制度性孤儿”。农村留守人口问题专家叶敬忠分析,留守人口现象根源于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以农村家庭幸福为代价来汲取乡村资源,对农村和农民的生存空间产生挤压,导致乡村的衰败、凋敝与乡村共同体的瓦解,加深城乡差距。
让他们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曾被认为是针对留守儿童的有效解决办法。然而,诸多现实体制难题摆在面前。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导致农村入城儿童难以入学,或者入学费用太高,一系列现实壁垒,又让孩子成了进城务工的父母们最大的难题。
建立公益性寄宿学校、儿童托管、在农村校园内设立寄宿制和心理疏导机构等,各地政府和公益组织采取的这些措施让难题有所缓解,然而,社会救助难以覆盖六千多万这个庞大的数字。
让这些儿童们少一些留守和流浪,远离灾难与凶险。父母的关爱无法取代,各地政府的帮扶和疏导更是责无旁贷。因为,孩子们不仅是为家庭在留守,也是在为这个国家。(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环泽本报通讯员王加丞河水清澈透底,经3公里长的河道缓缓流入微山湖,河中鱼翔浅底,蒲草、芦竹、黄花鸢尾等茂密生长,白鹭等珍禽在水面翻飞觅食,岸边几名青年正在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