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晏国政康淼彭卓
医保不能报销、近半人才流失、靠租房度日……与国家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扶持政策相对,民营医院在基层却面临政策“玻璃门”,遭遇医保、人才、土地等发展瓶颈,而违规失信行为多发,也严重制约行业发展。自身“体虚”“病”多发,民营医院的健康如何维护?
“缺保”“缺人”“缺地”:卡住民营医院的三大瓶颈
山西、福建、辽宁多地基层人士反映,民营医院发展仍面临三大瓶颈。
医保定点难。山西省民营医院发展协会会长张宇峰说,全民医保时代,医保定点成为决定民营医院命运的关键。在基层,多数民营医院特别是新建的民营医院很难申请到医保定点。即便申请到,在报销比例等方面,相关机构对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也是区别对待。
人才严重缺乏。记者调查发现,大多数民营医院的医学专家,都是从当地公立医院、企业医院的退休人员中聘请,人才紧缺和流失严重并存。沈阳维康医院总经理刘忠臣说:“医院八成左右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是从各大公立医院退休返聘,年龄最大的已达80岁。近年来医生、护士的流失率达到40%多。”
受医院管理体制限制,医师多点执业政策也难以落实。福建莆田市在全国最早规定医师无需经原单位同意,只要“备案登记”就可开展多点执业。“但目前仅30多名医师登记多点执业,仅占符合条件医师总数的约6%。”莆田市卫计委主任张亦兵说。
土地成本高。一些民营医院反映,同为医疗机构,公立医院用地是政府划拨,民营医院却需要市场购买。绝大多数民营医院财力不强,买不起地,只能租房度日,加重成本负担。
门诊量和手术量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的山西华晋骨科医院,多年来仍租房度日。院长刘京亮说:“经过努力,市里给医院批了一块地,但只能协议出让。由于没有医疗用地的出让价格标准,只能比照商业和住宅用地。医院哪能负担得起这么多购地费用?”
负重竞争出歪招:信任危机损害行业发展
由于享受不到相应国家政策扶持,民营医院在与公立医院的竞争中,处于负重状态。在此过程中,一些民营医院投资人急功近利,虚假宣传、医托、价格欺诈等歪招尽出,招致群众不满,损害了行业健康形象。
太原市物价、卫生部门今年三月份公布的全市民营医院价格信用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该市61家正常营业的民营医院中,没有一家被评为得分90分以上的A级医院,得分在60分以上的只有35家,占比不足六成。
活动负责人、太原市价格诚信协会秘书长闫跃良说:“从评价结果看,民营医院整体价格诚信水平偏低,特别是虚假宣传、医托、过度医疗、价格欺诈等问题突出。”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民营医院院长告诉记者,“尤其一些打着妇科、男科旗号的医院,招聘医务人员入职后第一件事就是进行培训,将一套如何诱骗患者、吓唬患者多掏钱的方法教给医务人员,行骗伎俩‘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我们医院的大夫去看,发现全治下来比正规医院贵了好几倍,其中大多数检查都是没必要的。”
扶持弥补“先天不足”监管规范诚信发展
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到今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均应达到医疗机构总数的20%左右。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庄一强说,至去年一季度,全国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比例已达46%,但86%的医疗机构床位数不到100床,门诊量和住院量也只占总量的10%多一点。
相关专家及多位民营医院负责人认为,推动民营医院发展的关键是要突破国家和民营医院热、基层政府冷这一“两头热中间冷”现状。特别是要不折不扣落实好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清理取消有关不合理规定和政策障碍,在医保、人才流动、土地等方面尽快给予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常务副院长赵国华、闫跃良等人说,促使民营医院走依靠技术、服务和差异化竞争的健康发展道路,不仅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还应加大对民营医院的引导和监管力度。
一方面,围绕过度医疗、医托、虚假宣传等核心问题,尽快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在法律制度层面形成对民营医院的无缝式监管。同时发挥协会力量,加强对民营医院的引导和自律,着力扭转民营医院失信形象。
另一方面,创新监管方式,将民营医院监管纳入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利用社会力量约束其发展乱象。鼓励卫生、物价、医保等主管部门广泛开展合作,建立统一的民营医院诚信体系,扩大成果应用范围,在社会和政策层面形成对民营医院的双重约束。
新华社太原5月29日电
新闻推荐
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家装消费,你敢在网上下单吗?很多消费者的回答是否定的。北京青年报《广厦时代》近两年对家装网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多次跟踪报道,发现许多消费者对线上买家装信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