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活着就一定会有希望”——蒙冤者于英生的信仰与坚守

来源:资阳日报 2015-02-06 19:27   https://www.yybnet.net/

■ 新华社记者 汤阳 杨玉华

2015年1月23日,又一位慕名而至的拜访者,走进了蚌埠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办公室。自从于英生恢复工作,搬入这间三人合用的办公室以来,类似的访客已让他和同事们习以为常。

经过一年多调整休养,于英生的生活正在逐步回到正轨,如今仅从外表上看,已经很难想象身高一米八多、染着满头黑发、语调柔缓坚定的于英生,经历过怎样的人生磨难。

想死都没有权利只能忍受

从一名前途光明的年轻干部,到蒙冤入狱变为“杀妻凶手”,于英生的人生犹如戏剧般跌宕起伏。回忆起失去自由的17载光阴,最让于英生感到屈辱与不堪的,是案件侦办到法庭判决前的那2000多个日日夜夜。

“1996年12月10号夜里10点半左右,我被带到市刑警支队办公室,进行了连续七天七夜的询问和折磨,直到12月16日夜里,才被送到蚌埠市第一看守所。”即便如此,看似文弱的于英生直到最后也没承认杀人。

“那种感觉好像一下从天堂跌进了地狱,跌进了地狱的最底层,没有逃脱的地方,也没有逃脱的权利,甚至想去死都没有死的权利了,只能去忍受。”于英生说。

随后,由于案件经过两次上诉又两次发回重审,于英生在看守所中度过了难以忘却的6年。

“看守所里是最消沉的时候:妻子在家被杀,司法机关非但没有缉拿真凶、告慰冤灵,反而把丈夫抓来抵罪,我想不通,真是没有活下去的信心。”然而,一想到死只能让自己解脱,留给儿子的屈辱、家人的疑问和身后的非议,将永远无法消弭,于英生最终选择了坚持。

最深最暗处仍存希望之火

2001年7月1日,安徽省高院做出终审裁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于英生无期徒刑,同年他被押解到阜阳监狱服刑。直至2013年无罪释放,于英生在这里度过了10多个年头,其间虽然经历了父亲去世的打击,他依然努力让自己对重获自由保持信念。

“特别绝望的情况下,意志的力量显得很强大。”于英生每天坚持一边在监舍散步,一边默念家人的名字,给自己心理暗示、树立希望,“身体虽然被禁锢着,但我知道我是无罪之身,不论多少年都要平反。”

“就是因为被迫害到了这么苦难的境地,我才会那么渴望阳光,在最深最暗处,仍存有一点点希望之火,这是我内心对司法的最后一种确定、一种希望,我坚信我们的司法体系,最后能给我一个平反的机会,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于英生说。

此后的狱中生活,他一直没有间断对法律知识的学习,这不仅使于英生对令自己蒙冤的案件情况更加了解,而且“越学法心里越豁亮,意志越顽强,是法律给了我力量。”

历经坎坷还要坚强活下去

2013年8月13日,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宣判于英生无罪释放。在出监狱这天的日记里,于英生写道:“七夕,今天可以说是一个载入我史册的日子……中午一点整,在亲情会见室,我脱下了已穿着十多年的囚衣,换上了刚进看守所时穿着的,由韩露缝的裤边的裤子,上衣则是老爸的一件白上衣的遗物。如此,整个人的精神就不一样了。”

“17年,我亲自抚育儿子的机会被剥夺。2014年6月15号,出狱之后的第一个父亲节,儿子生来第一次请我吃饭,说明他成人了、懂事了;我的岳母,作为我唯一在世的长辈,也需要在感情上进行修复。”于英生说。

谈起未来,于英生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社会,爱好自行车和游泳的他,经常参加同学、朋友们组织的活动,“一是对自己身体的锻炼,同时也是多接触些人,多看到一些没有见过的事情。”

“只有在我有限时间,尽量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才对得起我的余生,告慰我的妻子和父亲。”于英生说。 

新华社合肥2月5日电 

新闻推荐

杜绝侥幸心理,狠抓节日安全

■新华社记者李志勇郏亦真春节长假即将到来。举国同庆之际,也正是各种安全问题的“麻痹期”。各地、各部门应汲取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及类似事件的教训,杜绝侥幸心理,狠抓节日安全,让公众过一个...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活着就一定会有希望”——蒙冤者于英生的信仰与坚守)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