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玉才
近日,辽宁省科技馆开馆不到半个月,就停止试运营。既然是试运营,试一段时间以后当然要根据运营情况做相应调整,这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可许多媒体一股脑地把“板子”打在公众身上,口诛笔伐前去参观的家长和孩子,指责孩子不按程序体验和野蛮操作,把体验区当游乐场,家长不但不管还放任纵容,致使展品平均每天损坏70件,进而质疑一个城市的道德水准……这就有“一竿子打倒一船人”的嫌疑了。
有些人习惯于对事情做道德评判,并舞动“道德大棒”,尤其是面对这种没有具体指向、没有还口能力的“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批评更显得高端、省劲而且讨巧。问题是,如果我们把所有的问题都泛道德化,一味用道德的评判去代替理性的思考,就会失去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和追问,失去对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探寻的耐心和能力,并因此导致在最后结论上失去逻辑的支撑。
据介绍,辽宁省科技馆700多件展品中,九成以上为互动体验式,与以往静态的、纯参观式的展览截然不同;5000人的接待能力,高峰时一天涌进8000人,绝大多数都是老人和孩子,对新组建的管理和服务团队也是一个挑战;加之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理、好动天性,难免会对展品造成伤害。这种情况下,做过多的道德解读和道德批判,即使不算滥伤无辜,至少也是用力过猛。
难得的是,辽宁省科技馆的管理者特别清醒,态度也非常明确:展品的损坏八成以上是误操作,恶意损坏并不多,而且闭馆原因也并非完全因为观众损坏展品多,而是要针对试营业中暴露出的问题加以解决和提升,增加新展,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
对此,辽宁省科技馆拟推出的改进措施也非常有针对性:一些损坏频率较高的展品,将会专门加装醒目的提示牌;一些孩子感兴趣、容易“破坏”的部分,加装保护;对参观人员适当限流,并加大志愿者、指导教师的招募力度。
至此,科技馆展品损坏情况大家已经心知肚明。此外,笔者觉得科技馆试营业以来天天爆满是个“新舆情”。辽宁是一个科技大省,但供青少年接受科普知识的场所并不多,于是才出现了一天涌进8000人,一个参观团吸纳2000人的盛况。这反映了辽宁人对于科技的热情,也反映出政府部门在满足群众科技文化需求上还有所欠缺。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冯璐春节电子红包派不停,一部手机就能玩转吃喝玩乐……羊年春节,拇指消费正在撬动起新的消费热潮。与此同时,饭店、电影院等场所也排起了长龙,传统消费市场同样迎来“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