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进社区,意在用法律依法治理社区各项事务,保障和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和谐的社区环境。
雁江区松涛镇插花社区在推进法律进社区工作中,着力在社区公共服务、居民权益纠纷调解和社区干部监管三方面下功夫,社区难事得到了有效解决。
■ 陈世胜 本报记者 王继
1月20日,插花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支部书记余辉和班子成员又早早地在一起“碰头”,商议社区法治宣传长廊建设的事情。
“春节前,我们要举办一场文艺汇演,周边群众也会赶来。想趁人多闹热,给大伙宣传一下法律。”余辉说。
2014年插花社区以“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建设为载体,积极抓好法律进社区工作,干群学法用法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良好法治氛围,很多难事、急事、烦心事得到了妥善解决。
办事依法
社区保洁费一平方一角钱
插花社区成立于2007年,位于城南工业发展集中区,辖区企业30多户,属城郊结合部,是个典型的安置社区。
从农民变成市民,如何适应城市居民生活,一些安置农民表现出了不适。社区保洁费收取成了老大难问题。“我们以前住农村,哪里交过保洁费。”社区刘大爷说,一个平方要三五角,一个月就要五六十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不愿意交保洁费,社区垃圾多,大伙又埋怨居委会不管事。” 余辉说,社区保洁是个“恼火事”,“不少征地拆迁安置房小区都有这样的难事,村民习惯了以前农家院各扫门前雪的保洁习惯,不愿意为公共通道保洁缴费掏钱。”
“强制征收费用肯定不行,必须得依法依规。”社区居委会组织小区居民多次召开群众大会集体商议,多次向群众宣传《物业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几次集体协商后,在社区干部的牵头下,组织居民选出了业委会,由业委会出面组织社区保洁卫生工作,按照一个平方一角钱征收保洁费,聘请社区居民担任保洁员。以最少的钱解决了社区保洁、路灯等公共设施保养的资金难题。
维权靠法
居委会与居民把官司打到省高院
学法之后,社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在处理和调解矛盾纠纷时更多是用法律来解决。
肖某是插花社区一名安置户,被聘为社区保洁员。因几百元的补贴费用,她将社区居委会告到法院。而社区居委会则认为,肖某主张的钱不符合法规,也对其他人不公平。“也有人打招呼,喊社区直接把钱给了算了,被我们拒绝了。” 社区干部不愿意抹稀泥,认为一切按照法律来。
肖某向法院申请了法律援助,坚持走法律途径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双方见面虽不吵闹,但也不愿相让,把官司一直打到了省高院。省高院调查审理后,依法依规作出了驳回肖某主张的判决。虽然官司输了,但肖某却认为输得心服口服。“要的就是这个理。”余辉说,通过这个案例,小区居民们不仅增强了法律维权意识,也警醒和教育了社区干部办事说话一定要依法依规,不能乱来。
居民兰某因在厂里上班受伤导致八级残疾,但工厂一直没对其合法权益进行补偿。兰某向社区求助,社区干部与他一起找律师咨询,翻阅法律书籍,不闹不访,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走司法途径成功维护了自身权益。
维权靠法,让居民们更加信法用法。
人人守法
村账镇管居民可申请查账
“村干部好比服务员,盘子打烂了,党委政府要骂我,菜端慢了,群众要骂我。”余辉说,干群关系要和谐,要信任,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依法依规办事。
松涛镇党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插花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拆迁任务重,人口流动大,社会各种矛盾集中。“在村组一级,干群间矛盾不信任源于诸多信息不对称。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村务账务敏感信息,实行了村账镇管,把好财经关,社区干部动用每一分钱都被纳入了监管范围。
群众如对村上账务支出收入有疑问怎么办。“除了村上账务公开,村民还可以向社区申请查询对账。”余辉说,村民可以先在村上开具介绍信,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到镇上农村财务室查账,可以与社区干部当面对质。一旦发现社区干部违规,相关部门将启动问责机制追责。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汤阳杨玉华2015年1月23日,又一位慕名而至的拜访者,走进了蚌埠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办公室。自从于英生恢复工作,搬入这间三人合用的办公室以来,类似的访客已让他和同事们习以为常。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