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透过荧屏阅千年

来源:攀枝花日报 2014-05-09 05:03   https://www.yybnet.net/

近段时间,以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电视文化节目轮番登场,有的好评如潮,有的则乏善可陈。专家表示,电视文化节目热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展示传统文化魅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节目,在形式上略显单调,在内容上对文化的开掘也不够深入。如何创新再突围,仍值得研究。

创意:

将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转化得生动有趣,需要不断尝试

“我们一直想做一档传播正能量的节目,苦于没有好的创意。”黑龙江卫视副总监武一鹤曾经很苦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用,可是如何进行电视化的呈现呢?”

在这之前,考官出题、选手竞答是比较受观众欢迎的表现形式。虽然后来,有的电视台引进了境外节目模式,但答题仍是核心环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郎劲松介绍,为让沉闷的答题变得妙趣横生,各电视台使出了浑身解数,有的在答错惩罚上动脑筋,有的在广邀文化名人担任点评嘉宾上砸重金,还有的让文化名人担任导师,与选手共同答题——目的都是为了拉近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

武一鹤说,黑龙江卫视也邀请了文化名人作点评,但总觉得创新不够。在与制作方的沟通中,运用本地的喜剧资源优势,引入幽默诙谐情景表演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于是,观众在《最爱中国字》中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主持人问:“好”字的本义是什么?

舞台上,一男一女身着古装,牵手起舞。女子问:“你可爱我?”男子答:“我好爱你。”二人依偎在一起。旁边一人手持毛笔,念念有词:“男子和女子非常亲密,就叫‘好\’!”如此这般三出短剧演完,给出三种不同解释,观众会心一笑,选手开始选项答题。

但有网友大呼,“古人”跳着现代舞、说着网言网语,很穿越;演员表演略显夸张,也稍欠火候;笑料是有,严肃不足。更重要的是,依然没能摆脱答题这一老套模式。

郎劲松认为,具体形式虽可商榷,但将枯燥晦涩的传统文化转化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这样的尝试值得肯定,也适合电视媒体传播,符合观众的接受习惯。

选题:

传统文化浩如烟海,节目选题叫好又叫座并不容易

形式确定下来,该往里填什么内容呢?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浩繁,该从什么角度着眼进行栏目定位和题目选择,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从栏目名称上就能看出其侧重。《最爱中国字》则将目光瞄向汉字的源流和典故的来历。

“有一些常见、常说的字词,可能我们每天都用,却未必知道它们从哪里来。”用编导徐安的话说,《最爱中国字》要做的就是“重返历史现场”。

徐安告诉记者,确保每个知识点准确无误,是确定题目过程中最重要也最繁琐的事。比如“玩物丧志”中的“物”最初是指什么,有说獒类的,有说鹤类的。编导需要查阅多种权威辞书,反复核实印证,而网络搜索只能作为参考。

“‘喝墨水\’一词来源于哪里?”诸如此类,人们常用却很少深究的一些“冷门”文史知识,因为电视文化节目的热播,开始成为许多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现代传播》副主编赵均教授则认为,有些题目过于生僻,对观众而言并无太多实际用途。

赵均提醒,电视文化节目选题的首要标准一定不能偏离传播传统文化这一主旨,如果只看是否便于进行电视演绎,能否制造出吸引眼球的话题,那传统文化便会沦为拉动收视率的噱头。

推广:

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带动全社会热爱传统文化

比起题目的选择,确定什么样的选手来参加节目,对于《最爱中国字》主编李海波来说,显得更为棘手。

“是要年龄上有跨度的,老少皆宜的,还是限定在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中?”李海波的纠结在于,有些所谓“学霸”能答对所有题目,那就表示一定热爱中国文化吗?有的老学者,知识储备不错,可眼界没有年轻人那么广;有些小朋友,可能在他们这个年龄段已经出类拔萃了,但跟大学生同台比拼,注定很难走远,这公平吗?

最终,李海波决定,打破年龄、学历等各种限制。“闷头苦学的选手可以有,但是不能多。无论如何,所有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字的观众,都有资格出现在荧屏上。”这个决定中其实还包含了另一个重要考量——不损失任何一个层次的观众。

可是,要想让更多的观众喜欢看这类电视文化节目,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常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化节目就应该具有这样的力量。”赵均坦言,目前,中国的电视文化节目还主要停留在抄袭模仿阶段,如何实现抽象的传统文化与具体的电视形式有机结合,是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难题,尤其还有收视率、娱乐化、商业等因素容易掺杂其中。电视文化节目作为公益节目,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扶持。

郎劲松说,电视文化节目不断涌现,诗词歌赋、成语典故等呈现领域不断扩展,但很多节目不生动、不好看,个别节目有将传统文化低俗化的倾向。另外,竞赛答题固然可以增强悬念、吸引眼球,但对历史文化的解读往往一知半解,停留在皮毛,对文化精髓的开掘传播也还有待深化。

郎劲松同时提醒,没有必要刻意拔高电视在传播传统文化中所承担的职责。涵养民族文化底蕴,需要用电视节目带动兴趣、营造环境,但更重要的,还是各方共同努力,倡导国民通过阅读古代典籍等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全社会尊重传统、研读文化的良好氛围。这,或许更加值得探索。 

(据中新网)

新闻推荐

杭州“5·10”事件 两名涉嫌违法人员投案自首

新华社杭州5月11日电(记者黄深钢张乐韦慧)11日下午,杭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5·10”事件情况,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立毅表示,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约数的...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让传统文化活起来:透过荧屏阅千年)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