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青岛1990年前一直闹水荒每天“老小三辈水一盆”

来源:城市信报 2013-09-12 12:40   https://www.yybnet.net/

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正式通水,黄河水源源不断流向青岛,从根本上解决了青岛市“缺水”的老大难问题,也解决了因长期缺水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困扰。24年过去了,如今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已经建成,这就意味着青岛居民有望于今年秋天喝上长江水。从黄河水到长江水,二十多年来,奋战在一线的水利工程人员一直在为保障这座海滨城市的供水而努力着,今天的《发现青岛》就让我们回顾一下青岛曾经的缺水岁月,以及当年发生在引黄济青工程建设中的故事。

饱受缺水困扰的海滨城市

一提到青岛,人们总是会想到美丽的沙滩,蔚蓝的大海,但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被海洋环抱的城市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还一直饱受着严重缺水的困扰。

据原青岛市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的杜序强介绍,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青岛全市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据资料记载,20世纪80年代前,青岛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依赖大沽河 、白沙河水系,以及仙家寨水厂、崂山水厂两个主净水厂。大沽河径流季节性较强,夏季洪水暴涨,常年有水,但除此之外多数水源为源短流急、独流入海的季节性河流,汛期下了大雨,河水暴涨,流量剧增,但一到枯水期径流变小,甚至河川干涸断流。20世纪70年代后期,大沽河除汛期外,中、下游也出现断流。1977年之后,河流区间由于降水量减少,很少形成径流,干枯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降水量逐年减少,地下水资源濒临枯竭,然而城市规模却在逐渐扩大,这就使青岛成了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城市。

1949年青岛解放初期,市区日供水量虽然仅2万立方米,但仍可维持。到了上世纪70年代,青岛连续发生了几次供水危机,居民用水限量,不少工厂因缺水停产或半停产,商店餐馆等服务行业的用水量被减掉一半,城市绿化等基本建设一律不准用自来水,而居民生活用水每月每人限制在0.7到1吨之间,无奈市民只能“一水多用”,洗菜水再用来冲厕所。就连来青岛港停泊的货船也总是被提前告知:青岛无法提供淡水,请提前在其他港口装满水。

台西镇水荒一担水卖到800元

实际上,青岛的缺水状况,早在解放前就时有发生,据《青岛市志·土地管理志》记载,1898年,为解决水荒问题,德国殖民当局在海泊河附近打井50眼,安装了简易水泵,开始向青岛送水。与此同时,作为永久水源的海泊河水源地工程着手施工。随后,德国人还在青岛境内四处勘测寻找水源。民国时期,青岛市的水源地主要由白沙河、李村河 、海泊河、黄埠四处构成,日供水量大约为 2.5万吨。随着城市人口增加与工业发展,供水日显不足。

1945年至1948年,青岛市出现缺水的情况,其中台西镇水荒最为严重。据青岛市档案馆资料显示,1945年至1948年间,青岛地区降水稀少,地表与地下水都大为缩减,水源干涸,导致市内供水出现困难,地势较高的地段基本上处于停水状态。其中台西镇地势较高,供水基本停止,居民大部分前往汇泉、大学路一带取水,理发的水需取自中山路、清华池,洗脸、剃头均无水可用。

随着水荒的发展,水价越来越高,每担水的价格最高达到800元,澡堂也大部分停止营业。台西镇的居民高价买水之后,还要背负沉重的水桶,克服路远坡多的困难,运水回家异常辛苦。当时的媒体报道称:“因水为民生不可一日或缺之物,故不惮费钱费力以求得之 ,目下缺水一事已成为全体市民最关心最迫切之问题。”作为那场水荒的亲历者,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1945年我还在上中学,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住在现在的迎宾馆,地下室里有个蓄水池,平常存些水备用。那时候我有很多同学都住在西镇,放了学就拿了水桶来‘借\’水,可是后来来的人多了,没几天几立方米的池子也见了底,他们就又去别的地方找水了。”

据《青岛建置以来重大突发事件与应对》一书中分析,干旱是造成青岛市此次水荒的主要原因。青岛三面环海,境内河流短小,多流入海,且蓄水能力差,所以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战争是造成水荒的另一个原因,1944年,日本海军为扩大军用机场,在李村水源地附近施工,导致位于该地区的6口水井被掩埋,从而使青岛市的供水量锐减。水荒发生后,市政府、自来水厂、警察局、卫生局、工务局共同商讨添凿水井计划,动员市民大力挖掘水井,部分解决了水荒问题。

老小三辈一盆水洗脸

另一次让青岛人印象深刻的水荒,发生在1981年 。那一年青岛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春旱接夏旱,伏旱接秋旱。全市中小型水库276座,除了胶南吉利河等有点积水或库容外,其他水库坝塘全部枯竭,全市有640个大队人畜吃水发生严重困难。

据原市长助理、市引黄济青指挥部副指挥田怀端回忆,1981年,前所未有的干旱少雨,令刚刚开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的岛城 ,进入了一个与水抗争的艰苦时期。相当一部分工矿企业停产、半停产,市民取水要排长龙,工厂断水机器停,“老小三辈水一盆,剩下留着冲厕所”是当时缺水状况的真实写照。面对缺水的严峻形势,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心急如焚,先后投资1.8亿元搞了4次应急供水工程,如大沽河水源地引水工程、产芝水库、尹府水库引水工程等,对缓解青岛市供水紧缺状况起到了作用,暂缓缺水危机,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缺水困境。同时,由于青岛地理条件所限,现有水源地已无大的潜力可挖,而青岛周边地区也因与青岛处于同一降雨区,在枯水之年也无水可引 ,如五龙河、峡山水库引水等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均由于供水有限而作罢。

“那时候都是一条街上一个水龙头,用水困难的时候水龙头都是被街道上锁起来的,一家一天就让去接一桶水。”在台东住了五十年的王素贤老人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拆迁住进了楼房才用上了自来水,“那时候每天接水都要排队,接回那一桶水得好好算计着用,一盆水先洗菜淘米再留着洗小件的衣服,洗完了还要留着刷马桶。一家那么多口人,喝水都不够,根本舍不得用,烧一盆热水,小孩洗完大人再洗,洗完脸再洗脚。”老人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水荒之后,虽然水龙头的开放时间变成了一天两次、每次两小时,也慢慢不再限制各家的接水量,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对水依然格外珍惜,直到现在楼房住了十几年 ,自己仍然舍不得用抽水马桶里的清水冲厕所,还保留着当年存洗衣、洗菜水的习惯。

邓小平来青看到消防车送水

1979年邓小平同志视察青岛时先后两次谈到青岛供水问题,小平同志之所以如此关注青岛的供水问题,其实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

1979年7月26日,邓小平来到青岛,就住在山海关路9号。据当年参与接待工作的时任青岛市委副书记武杰回忆,在青岛期间邓小平同志每天下午都会去第二海水浴场游泳,每次大概要游一个小时。游完泳后冲水时,邓小平发现水流总是很慢,从这件事中他了解到八大关附近供水不足的问题。

有一天清晨,邓小平在住处周围散步,偶然发现有消防车开了过来,于是问服务员:“这是干什么的?”服务员告诉他,因为青岛缺水,消防车是专门来送水的,而老百姓只能按时定量供水。邓小平听后,马上对陪同人员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青岛市连水都没有,搞开放旅游是不行的,无法接待外宾,要赶快解决水的问题。”随后,邓小平听取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汇报青岛缺水情况,他说:“缺水,青岛市怎么开放,怎么发展,你们应该抓紧解决了。”

问题就在眼前,但应该如何解决?青岛及其周边地区缺水,只有跨流域长距离引水。因此,市委、市政府在进行应急供水的同时,组织有关专家调查研究,并向省政府提出了远距离调水的建议,并引起了国务院各部门的重视。1982年 1月,国家城乡建设部会同山东省有关单位,在青岛联合召开“青岛市水资源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工程的设想。3月,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水利电力部、城乡建设环保部进行联合考察,听取了青岛市政府关于供水问题的情况汇报,并现场视察了“引黄济青”工程规划路线,并于当年 9月确认:跨流域“从黄河调水是解决青岛市供水的重要途径”。198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引黄济青工程方案。

城市信报记者 黄默(资料图片由吴正中提供)

新闻推荐

天热10万蝙蝠纷纷丧命澳大利亚昆士兰州随处可见蝙蝠尸体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1月9日报道,最近美国和加拿大受到北极寒流侵袭,遭受了20年来罕见的低温严寒天气,一派天寒地冻的景象。而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却被炎热所困扰,在新...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青岛1990年前一直闹水荒每天“老小三辈水一盆”)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