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最长假期彰显民间消费力量

来源:金融投资报 2012-10-08 23:40   https://www.yybnet.net/

图为雅西高速甘海子大桥

摄影 李里

走一路,看一路,写一路,本报记者体验“黄金周”经济热度——

在此次长达八天的 “双节”长假中,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和部分景区门票降价是两大亮点,降低了出游成本,激发了人们的出游意愿。当下,旅游经济已经成为带动相关行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黄金周更是提供了绝佳的揽金商机。各旅游景区、商业街区人如潮涌,客流量比日常均增两倍以上,黄金假日消费高潮持续不降。本报记者在黄金周期间通过亲身经历,探脉假日经济。

小藤编的大商机

——怀远人的藤编梦想与现实

本报记者 刘庆华 文/图

10月5日,记者游览了川西名镇怀远镇。近年来,拥有1700余年历史的、并素以“三绝”叶儿粑、冻糕、豆腐帘子闻名古镇怀远又打造出自己的另一张名片——中国西部的藤编之乡。

藤编之乡欣欣向荣

自成都向西五十公里进入怀远镇,首先迎接贵客的是藤编一条街。长约800米的街道上藤器商铺林立,记者粗略统计已超过40家。店面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藤条制品,包括沙发、桌子、椅子、床、茶几、柜子、摇椅、吊椅、屏风……各种家居配套设施,应有尽有,造型精巧,美观大方。志辉藤器的董事长李志辉自豪地告诉记者,只有买主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与传统木制家俱相比,藤器具有防潮防蛀、坚韧耐用、冬暖夏凉、透气轻便等优点。其主要原材料藤条主要从印尼、缅甸、越南、菲律宾等进口,另外辅以本地藤条进行生产制作。鉴于此,茂祥藤器的董事长李建康决定在藤条种植上寻找突破口。几个月前,他承包了几十亩地,种下了从缅甸引进的大黄藤,预计5-10年以后可以收割投入使用,同时他还在古镇附近的山上又承包了400余亩土地,准备继续扩大藤条种植,进一步打通藤器制作的上游之路。

李志辉告诉记者,目前公司产品主要销往农家乐、宾馆酒店、茶楼以及家用等,省内外均有销售,有不少外地买家慕名而来,部分藤器已经走向世界,主要销往俄罗斯、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李建康告诉记者,与其他地方生产的藤器相比,怀远藤编成本较低,在价格上非常有优势。“藤编有市场,需求量很大,我们有工艺,有技术,我们有决心让怀远藤编走出大山的偏僻。”李建康信心满满地说道。2007年5月,藤编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农村地区发展起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人才成为怀远发展藤编产业的重要资源之一。数据显示,全镇共有6万余人,从事藤编工艺的人口已经超过5000人。规模较大的志辉藤器现有固定工人300余人,加上临时工人,共计500人左右。李志辉介绍,从事藤编工作,一个月收入一般在1800-2000元左右,多劳多得。“农村现在有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很多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的人限于文化水平外出打工也不现实,发展藤编可以解决很多这样的人的收入问题,帮助无业人员赚取收入补贴家用。”李志辉表示。

三大难题急待解决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怀远藤编已经逐渐走向产业化和规模化。2006年,镇政府斥资打造了藤编一条街。不过,藤编产业也遇到不少阻碍发展的难题。“从目前发展情况看,现在面临的难题大致有三个,首先是土地问题。我们的厂房普遍都比较狭小。”李志辉表示。怀远的藤编普遍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街道两侧房屋的门店是公司的陈列大厅,大大小小的店面里挤满了各式各样的藤编。一位业主告诉记者:“店面太小了,我们的产品款式很多,根本摆不下,只好做成画册让顾客看。但是很多顾客还是喜欢看到、摸到实物。”店的后面即是藤编的生产车间,无论是物料堆放还是木架制作或者是藤器编织,都在后院的厂房里进行,不大的厂房被塞得满满当当,参观者难以落脚。

第二个问题是资金问题。记者走访了多家业主普遍表示现在资金不足,无论是扩大生产还是资金周转,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位业主表示,由于银行对小产权房不认可,无法进行抵押贷款,只能通过担保公司或者是其它社会渠道进行融资,有的月利可以达到2分,成本非常高。即使银行能够贷款,一般也是只贷一年,一年到期必须归还,银行才能继续贷款。发展规模较大的志辉藤器和茂祥藤器也表示目前非常需要资金来帮助产业更好的发展,也需要更多的融资渠道。

制约藤编事业发展的第三大难题则是人才问题。记者在茂祥藤器门口看到一块招聘的牌子立着,招聘各类藤编工人。李志辉表示,现在藤编人才非常急缺,目前从事藤编的工人多出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而上世纪80、90年代的人不愿吃苦,也就不愿意从事藤编工作,藤编人才出现断层。

因此目前有不少藤编企业愿意为新职工提供培训。李建康告诉记者,新招聘来的工人在公司接受免费培训,培训期间企业还会发放1000-2000元的补贴,培训期一般为三个月,每个月可以毕业二三十位学员。毕业后就直接在工厂上班。

尽管发展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怀远藤编人依然信心满满。“我们要把藤编做好,把销量搞上去,让藤编成为人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居用品之一。最重要的是,搞藤编可以带动一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李志辉认为。

老饶的“窃喜”

本报记者 陈美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嵋翠扫雨余天。”宋朝大诗人苏东坡曾对瓦屋山有过这样的赞美,带着这份好奇,9月30日,记者全家人在瓦屋山游玩了四天,切实感受了当地的美景。

傍晚时分到达了事先联系好的农家小院,主人家姓饶,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从老饶口中得知,如今倒流的周公河已被雄伟的大坝锁住,昔日的炳灵老街淹没于碧波万顷的库底,取而代之的是青山绿水千楼环湖的壮观景象,同时伴随水库建设而崛起的瓦屋山旅游经济链条也应运而生。

老饶告诉我们:“由于瓦屋山的奇特的景观,这里不仅成为洪雅旅游大镇、经济强镇,更是洪雅经济开发的动脉,沿途100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都办起了农家乐,分享旅游经济的果实。”

为了更好地打造瓦屋山,今年9月政府决定封山三年进行全面开发,依靠旅游经济而兴盛的村庄又回到了开发前的平静中。让老饶没有想到的是,国庆节前几天,却接到了我们的电话,窃喜不已。按他的话说,自封山后,农家乐价格就一路看跌,生意清冷,自己已经接到生意,且还涨了20元,这能不窃喜吗?与老饶闲聊十余分钟后,老饶的老伴热情的端出了热腾腾的农家菜,老腊肉、南瓜丝、石磨黑豆花,还有一大盆农家菜,令一车劳累的家人食欲大振。

在老饶家隔湖对望是雷坪村,这里村民的房屋是统一设计、统一修建的两层楼房,面积达200多平方。为什么他们都没有兴办农家乐?住在雷坪村20余年的李大叔告诉我们:“当初房屋的修建是按照家庭住宿的格局来设计的,楼下的大厅太大,楼上的房间均是套用,没有单独的房间迎接客人。”

相比其他的旅游区,这里没有人挤人的干扰,想看的、拍的风景也尽收眼底。但对于老饶和李大叔来说,源源不断的客人或许是他们想要的。但愿三年后,这一片美丽的湖光山色更加怡人,让这里的村民继续拥有这份宝贵的原始自然风光和持久的旅游经济,让今天老饶的窃喜变成整个瓦屋山镇村民的欢喜。

天路饰旧梦

本报记者 廖小涛 文/图

没在这条路上奔波过的人,不会觉得它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盼来大假,车出成都南门,踏上曾经的第二故乡——攀枝花的路。

这条路,曾经是非常熟悉,父母携带着儿女,在成昆铁路上奔波了将近20年,洒下的是一路辛酸;

这条路,如今是非常陌生,它以雅西高速的现代方式,让全家第一次以自驾的方式,收获的是一路惊奇。

1971年,父母响应号召带着不到2岁的我到了中国大西南最南端的城市——渡口,也就是如今的攀枝花。

说是城市,其实只是金沙江边一个遍布干打垒房子的人类定居点。望不到边的座座高山,天气异常燥热,更糟糕的是,这里物资奇缺,甚至看不到绿色蔬菜。于是,回成都平原的老家探亲,成了最大的盼头。而探亲路上“挤火车”,则成为我童年最恐怖的记忆——人,很多很多;气味,很臭很臭;包,很大很大。车永远拥挤,我总是从车窗被塞上车厢,由于因为车票紧张,父母灵光闪现,在座位下铺一张油布,把小小的我塞在下面。我蜷缩着,看着来来往往的布鞋和胶鞋,在一路抱怨声、吵架声、火车钻洞的隆隆声中沉沉睡去。

车过雅安到荥经,速度开始慢下来,但也是不知不觉到了长达10006米长的泥巴山大相邻隧道。车在隧道里涮涮的流动,穿出隧道,抬腕一看,10分钟,穿越整个隧道竟然用了10分钟,“这可比穿火车隧道灰蓬蓬、闹嚷嚷强多了!”全家都在惊叹隧道比想象中的漂亮和长时,发现一段雄壮的S型高架线路闯进眼帘,车流在S型上左绕右旋,仿佛五颜六色的移动积木,右边,一汪碧水倒影着青山,风过水面刮起褶皱,颤颤巍巍的动感吸引很多游客停车拍照。

一路在山中盘旋,突然在云雾中看见一段悬在头顶的高架桥,著名的甘海子大桥到了。从车里抬眼望着大桥,竟然有些眼晕,不相信将从蜿蜒在半空中的这条“巨龙”身上穿过,然而,只是几个弯道,我们已经从谷底云中漫步到巨龙怀中,道路非常平整,两边的护栏坚固牢实,恐高的疑虑一扫而光。渐渐临近拖乌山,隧道的密度大起来,这段路,曾经是我们穿行成昆线时最怵的路段,火车经过这里时常常是半夜,穿行一个又一个山洞时巨大的噪音往往让人难以入睡,而那些不知名的山间小站,漆黑一片,掩盖着防不胜防的危险。

还是隧道,不过这次里面是宽敞的双行车道,头顶毎隔一段距离还悬挂有两个巨大的风机,打开车窗,除了车行的声音,并不觉得气闷压抑,更有意思的是,每个隧道的入口,不见了往日粗糙的水泥堡坎,而是被修葺得整整齐齐,画上岩石和树木,与周围的景色融入得天衣无缝。

过了拖乌山,笼罩在一片金黄秋色中的安宁河平原就到了。算算从成都出发,一路边玩边吃,走走停停,也不过8个小时而已,而离曾经的“老家”攀枝花市,也是全程高速,两个小时后,钢城熟悉的夜景,将欢迎我们这一群曾经的建设者。“现在路方便了,有空就开车来玩吧,几个小时的路程而已。”一路上,父亲的同事,母亲的学生,我的童年伙伴,总是这样邀约和叮嘱,“是啊,没想到高速路这样方便,攀枝花变化这样大,以后真的要经常回来。”我们总是这样回应。

午后才不慌不忙的选择从西昌返程。这天,印象中一贯干旱的攀西却下着温柔的细雨,山笼罩在雾中,雾紧紧随在车旁,车淹没在一路绿的海洋中。载着满车朋友赠送的攀西特产,大家在对讲机里争相飚着欢快的歌,那个曾经蜷缩在火车凳子底下的噩梦,已经越来越远。

来源:《金融投资报》

国内统一刊号 CN51-0043 邮发代码 61-102征订:028-86968486

新闻推荐

锦泰保险签出成都首批“坝坝宴”食安险保单

本报讯(邓果记者杨雪)年度保费800元,累计保额50万元。日前,锦泰保险在天府新区三星镇与10多名乡村厨师签订“坝坝宴”食品安全保险保单。据悉,这是成都签出的首批“坝坝宴”食安险保单,标志着保险为乡...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最长假期彰显民间消费力量)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