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 2日起对停车乱收费问题做过连续报道□本报记者 殷玉国 李松 黄智义 尹爽
本报近期对停车乱收费问题进行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市政协委员范桂玲也对停车收费乱象进行调查,在提案中建议统一管理和规范室外停车管理和收费,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队伍,统一服装、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停车场所。“不同路段、不同停车时间,确定差异化的收费标准”。停车乱收费凸显四大“顽疾”
范桂玲属于有车一族,平时开车出去找个地方停车非常难,看车人乱收费更让人烦恼。范桂玲在调查中发现,城区的占道停车场普遍存在未划线乱收费、随意要价、收费不提供发票、收费公示牌不规范等诸多乱象。主城占道停车位管理标准不统一、停车位短缺严重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是导致停车收费乱象阻塞交通的主要原因。
占道停车位由一些单位自行设置,管理标准不统一,而且有一部分是以合同方式将管理权外包给了私人公司。在这种情况下,行使停车位管理权的主体就变成了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为增加利润,乱收费的情况不可避免。
范桂玲调查发现,目前济南停车场乱收费凸显四大“顽疾”:一是部分街道停车点超过政府规定标准收费;商业停车场、开发商具有完全产权或受产权单位委托经营停车场的停车费太高。二是部分保管员未经批准在超市、医院、餐饮娱乐场所附近违规乱设点收费,加剧交通堵塞。三是在节假日期间,公园、购物商场停车点以节假日车流量大、车位紧缺为由,擅自提高停车收费标准。四是部分市政道路划线停车位的看车员未按规定公示收费标准。
规范收费队伍,停车收费取之于路用之于路
“首先要规范看车员队伍,应该由政府主导,成立专门的队伍,统一服装、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市内停车场所。”范桂玲建议,从下岗失业群体中选拔招用收费人员,这样既治理了乱收费,又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
停车收费怎么管理?范桂玲认为,以各区政府为主体统一管理,所收费用上缴政府财政专用账号,主要用于道路停车管理和服务。停车收费金额将上缴各区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就是说,坚持“取之于路,用之用路”原则,彻底分开,避免出现收费乱象。停车费收上来后,主要用于车位设置、车费委托代征、停车管理等相关方面。
针对以往一些单位擅自私设停车位的情况,范桂玲建议,泊位由交警部门负责组织,会同建设、市政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区、街道、社区共同实施。可以规定:“除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擅自设置城市道路停车泊位,不得损毁、拆卸、移动停车泊位标线、标识。”各个道路停车场都要在明显位置设置公示牌:内容包括经营单位的名称、编号、收费依据和标准、收费时段、收费方式、泊位数、监督投诉电话等。
公示停车位,不同路段、时段差异化收费
“各区政府负责提出辖区内泊位设置建议,由交警部门拟定停车泊位方案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意见。而且,车位设置是动态管理。每年交警将会同相关部门对这些车位进行一次评估,并根据道路条件、交通流量、停车变化和相关街道、社区意见等,适时调整设置方案。调整后的方案也要向市民公布。”范桂玲建议。
本报2月25日报道济南已具备实行按区域差别收取停车费条件,范桂玲说,车位收费实行政府定价,其原则就是“路内高于路外、商业区高于居民区、地上高于地下、白天高于夜晚”。不同路段、不同停车时间,确定差异化的收费标准。具体收费标准,由市物价部门负责制定。
对于停车位不能满足机动车需求的问题,范桂玲建议,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宾馆、餐馆、商场、农贸市场、体育场(馆)、影(剧)院、展览馆、图书馆、医院、旅游场所、车站、码头、仓库等公共建筑和商业街(区),必须配建或增建停车场。停车场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大型公共建筑工程设计没有停车场规划的,协调规划局不予批准建设。
丰齐村的孩子们向送他们回家的校车司机挥手再见
【记者调查】
走时天没亮,回时黑了天老师家长太担心
2月15日,天气晴,初春的济南乍暖还寒,庄稼人的地还被冻得很结实,在长清区双泉镇贾庄村的路边,几个农妇正靠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墙边聊天。
“你们是来干什么的?”看到记者一行人走在村里,其中一个农妇问道。“来看看学生们怎么上学。”记者说。“走着上学呀,要走一个小时才能到学校,以前还有面包车拉孩子,现在也没了,太不方便了!”几位农妇说着就围了过来,“你们能帮我们说说吗,我们农村太需要校车了!有辆校车能安全接送孩子,俺就放心了!”
11岁女孩走夜路上放学,当娘的揪心
刘长敏(音)是长清区双泉镇贾庄村的一名11岁女孩,从家通往她所上的龙湾小学的是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从今年年初开始,每天早晨6点半,刘长敏都要摸黑从家里出门,等她走到学校的时候,差不多就7点半,天也就全亮了。
“一个大闺女,天这么黑走在路上,当妈的真是提心吊胆呀。”刘长敏的妈妈告诉记者,在甘肃校车事件发生之前,同村的几个家长一起凑钱雇了辆面包车,每天早晚各接送一趟,一天4元钱。“从校车出事之后,学校老师就不让孩子们再坐了,怕出事。”刘长敏的妈妈说。
没有了校车之后,刘长敏几乎每天都是自己走着上放学,“我这还有个小的,哪有空接送她呀。”刘长明(音)是刘长敏3岁的弟弟,在妈妈跟记者说话时,小男孩一直在旁边和一条小花狗玩。刘长敏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们的爸爸到市区打工挣钱去了,家里就是她带着两个孩子,刘长敏每天6点半就要从家里走,那时候刘长明还在睡觉,她不可能撇下小的去送刘长敏。
“只有刮风、下雪的时候,我找街坊给看着小的,才能去送她。”刘长敏的妈妈说,虽然家长们当时雇的面包车不符合标准,但在她看来孩子能坐着车上放学,总比现在这样一个人摸黑走路要安全得多。
“我没觉得坐面包车有什么不好。”刘长敏的妈妈说,从她家到龙湾小学,虽然直线距离并不是特别远,只有三四公里,但全是山路,急转弯特别多,还没有路灯。“她个小闺女早晨走的时候天还黑,晚上回来也黑天了,我真怕有人把她掳走了。”刘长敏的妈妈说,刘长敏上学一走就是一天,晚上只有看到女儿回家,她悬了一天的心才能放下。
“我们太需要校车了,什么时候能有校车开到我们村里接孩子呀。”刘长敏妈妈的话一说出来,周围几个农妇也都附和,“对呀,对呀,以前还有孩子骑车子摔到路边河里的。”农妇们说的河就在孩子们每天上学的路边,不少村里的家长每天都要叮嘱孩子:“别掉河里!”
最远的学生上学走一小时,老师也担心
11点左右,记者来到龙湾小学门口,这时候已经有家长在学校附近等着孩子放学了。记者看到,家长们大多是骑着电动车或摩托车来接孩子。
11点半多,龙湾小学的学生们排着队从学校走出来,学生们根据不同的村分成了多路纵队,由老师们护送着走过了校门口前的桥。来自郝庄的一位家长说,因为担心孩子中午在外吃不好饭,她每天接送孩子四趟,“以前我们租车来接孩子,那样省事,年前学校就不允许了,所以我都是骑着摩托车来回接孩子。”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骑摩托车的家长都是一个人接送两个孩子,“那些就是一个村关系好相互捎孩子的。”一名家长说,庄稼人哪有这么多时间接送孩子呀,自从学校不让学生们坐“黑出租”之后,家长们就开始“拼”摩托车接送孩子。
“我们学校也盼着校车早点来呀!”龙湾小学校长刘善敏告诉记者,龙湾小学是附近十几个村子的学校,最远的学生住在南边的邵家背村,距离学校五公里左右,“可我们这都是山路呀,不比走平路,年纪小点的孩子要走一个多小时呢。”
刘善敏说,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们的路上安全,学校把一个村子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从中选出年纪较大的两个学生作为组长,分别站在队伍的两头,“也是怕学生们路上出事,集体走还能安全一些。”刘善敏说,这也是学校能想出的一个比较好的办法。
“但是这只能是放学时候的走法,上学时学生们还是自己走自己的,我们当老师的也不放心。”刘善敏说,学校的老师们只有每天上课时,看到所有的学生都到校才会放心。
【记者体验】
前期似观景后期喘不停
8岁的小婷婷住在双泉镇邵家背村,住在村南头的她可以说是龙湾小学中上学路程最远的一个。记者从龙湾小学到小婷婷家开车用了不到20分钟,但等记者变成用脚一步步“丈量”,这一路上是喘了又喘,歇了又歇。
如果从游玩观赏的角度来看,龙湾小学到邵家背村一路风景还算秀丽,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与路旁的小桥流水相映成趣,偶尔河边有鸭子拍动着翅膀,背阴的河面还结着一层薄冰。“这要是在夏天,走在这种乡间小路还真是惬意。”同去的一行人在踏上孩子们上放学的必经之路时,还真有点游山玩水的感觉。
但是,这样的好心情很快就消失了,眼看着挺近的地方,却总是曲里拐弯的半天走不过去,而且还是一路的上坡,走到相对较近的贾庄村,大家就觉得腿脚变沉,迈步子的速度也是越来越慢。一开始的谈笑声早就变成了呼呼的喘气声,终于在即将迈入贾庄村的地方,大家停下了脚步,“歇歇再走吧!”
其实,同去的人早就在心里想过很多次“快停下歇歇吧”,但一想到这是很多年幼孩子每天上放学要走的路,谁也不好意思先提出来,就这么互相耗着,期盼着其他人先把话说出来。“真累呀,也不知道孩子们每天怎么走的!”想到了邵家背村的孩子们,虽然不情愿,但大家还是起身继续向南边的邵家背村走去。
休息了一次就会不停地想再一次休息,虽然从贾庄村到邵家背村的路程已经不算太远,但是路的坡度越来越大,人也越走越疲劳,走走停停,最终用了50多分钟,记者终于走到了邵家背村的婷婷家。
2月13日,寒假过后,市中区陡沟办事处丰齐村购买的“大鼻子”校车派上用场。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张勇 摄(资料照片)大鼻子校车上安全设施完备
【学校担忧】
校车好,谁来买?谁来养?
新学期,市中区陡沟镇丰齐村出资80余万给村里的孩子们买了两辆美式长鼻子校车,百余名孩子的上学问题由村里出资集中解决了。“他们村里真是有钱呀,我们村可买不起,学校也买不了,谁能给我们辆校车呀?”看到丰齐村的孩子们坐上了气派的校车,同一个学校的小陈很是羡慕。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或是地方政府,都觉得配备校车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好事”,可是大家都想不明白,校车究竟应该找谁来给孩子配上,真要是配上了,谁又应该养着这个“大家伙”?
村里镇上都没钱,学校能买吗?
“我看电视上新闻演了,人家一个村里给孩子买了两辆大校车,看着就很结实,真是不孬!”长清区双泉镇贾庄村的刘大姐有两个孩子,以前都是自己雇个面包车接送孩子上放学,从2011年年底,学校就不再让学生们坐家长雇的这种校车了。
“太不方便了,可我们村这么穷,买不起校车。”刘大姐和村里的人都告诉记者,他们村就是靠天吃饭,家里的男人都进城打工贴补家用,“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我们这种村根本没钱买车,更别说人家那种好几十万的好车了。”
“有钱的村太少了,全中国还是我们这样的村子多,不让我们的孩子坐雇的车,可是谁能给我们好车坐呀。”刘大姐其实打心里不认可叫停“黑校车”,“黑车学生不坐了,学校没责任,政府没责任,我们孩子走着上学再出了事,就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了。”
陈翠兰是长清区双泉镇分管教育的副镇长,说起校车配备她也是很“困惑”。“在校车问题上,我们地方政府是有心无力。”陈翠兰告诉记者,她也从新闻上看到市中区陡沟镇丰齐村给村里孩子们配备校车的新闻了,她觉得村里能想着孩子们真是很好,但作为一个经济实力并不优越的乡镇来说,双泉镇没有这个实力为孩子们的校车“埋单”。
据陈翠兰介绍,虽然双泉镇的生态环境很好,但受客观条件限制,镇上并没有很多大型企业,当地的村民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2011年双泉镇地方财政收入只有500万元左右,面对动辄几十万元的校车,地方政府真的是难以给孩子们配上。“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孩子坐着校车安全的上放学,但是财力有限,无能为力。”陈翠兰说。
【委员声音】
校车安全标准不能“一刀切”探索适合偏远山区校车运行模式
频发的农村校车安全事故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因为校车安全标准的严格和提高,导致了原先营运车辆的退出,因这种“一刀切”式的管理方式,不少地方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生不得不徒步上学,这带来更大的安全问题,给学校管理和家长带来了新的负担。
民进济南市委建议,在校车配置未达标的过渡期间,相关部门应在加大对校车治理、监管力度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偏远山区校车的运行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偏远山区校车安全问题。
“可参照外地校车运行的成功经验,由政府统一采购专业校车,由个人承包制的方式来运营校车。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对其进行安全监管,在个人承包线路上,尽量采取就本村运营的原则,让承包者在本村运营校车,这
样既降低了
成本又提高了运营者的责任心。”民进济南市委还建议,发动全社会广泛关注偏远山区校车安全问题,有关部门要将安全的客车与有效的校车的运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通过国家投入,社会赞助,爱心募捐,志愿服务等各项措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多策并举解决偏远山区校车问题。
政协委员孙建军同样关注农村校车安全问题,去年11月份,他曾去西营镇,了解到当地接送学生上下学的“校车”的有关情况:学校和乡镇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校车;学生家长没有能力支付过高的乘车费用,一般每天支付车主1元钱的车费,车主为了保正成本,从而导致多拉、超载现象。
孙建军建议,集中力量针对全市农村、边远山区进行一次全面的普查。弄清楚全市范围内到底需要多少“校车”,或者到底存在多少“校车隐患”。对现在还从事“校车”生意的驾驶员,可进行必要的登记、教育、培训;对从事接送孩子的车辆进行必要的检查、维修;责其使驾驶人员和车辆必须达到安全运行的标准。有关区县或者乡镇,可对一些车辆进行必要的财政补贴,让其在一定时间内专门从事“校车”业务。从而保证车辆的正常运行,保障驾驶员的基本费用,保证不超载,保证学生安全等。
(记者殷玉国 李松 黄智义尹爽)
学校不挣钱,买不起养不了!
“学校也不可能买呀!”记者在双泉镇采访时,龙湾小学的校长刘善敏也向记者表达了学校对校车的渴望,但说到谁该为校车“埋单”时,刘善敏也是直摇头,不知道该去找谁。
“我们学校的新校舍建设还欠着人家建筑方钱呢,拨款中更是没有校车这一笔,学校到哪里找钱给学生买?”刘善敏说,因为在前期的校舍认定中,老校舍被定位为需要重建的“D级”校舍,所以学校正在进行新校舍的建设。“马上就要给施工方付余款了,下一步的钱还不知道从哪里筹呢?”刘善敏说,虽然学校建设有各级政府部门的拨款,但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确实没有钱。”刘善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处处想着“化缘”,问记者有没有办法帮着一起解决下一步新校的装修问题。
“作为学校,教学铁定是最重要的,我们连校舍建设都缺资金,哪还有办法给学生买校车。”刘善敏说,学校是非盈利的机构,如果没有财政拨款,学校可是找不到资金来源。
刘善敏的说法,记者在另一名农村小学校长那听到了同样的声音。“学校可不是有钱的地方,我们就是纯消耗,上哪里找门路给学生弄钱买校车?”这位农村校长一听家长们觉得学校有钱,应该给学生们配校车后有些着急,“这话太想当然了,我们有房子有地那也是国家的,不能是住着高楼的就是有钱人呀。”
这位农村校长说,农村学校不仅是买不起校车,就算是买得起也养不起。“校车上路需要买保险、雇司机、烧汽油,每年每辆车万把块钱绝对不够用的,这些钱让学校哪里弄去?”这位校长说,如果把费用平摊给学生承担,那正规校车的收费远远高于“黑校车”,到时候老百姓又要埋怨。
记者了解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开支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取暖、交通差旅、邮电,仪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按照规定,学校确实是无力买车也无力养车。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赵静采写)
新闻推荐
黄河漂下俩男尸相距不足800米被岸边一家人发现 村民帮忙打捞,称不是附近村里人
作者:刘天麟摄浮尸被打捞上岸记者刘天麟 摄□见习记者 隗萌对于在黄河大桥岸边抽水灌溉的刘老汉一家来说,5月27日是惊魂的一天。9:00左右,他的妻子李女士带着外孙子和外甥女在河边散步,发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