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医学网站发布了一份《医生工作场所防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其内容引起网友热议。《指南》中称医生遇险时应“及时脱掉白大褂,混在现场人群当中,迅速逃离现场,以躲避伤害”。专家表示,该《指南》表明当前医患矛盾很尖锐,呼吁各方共同努力解决问题。(据11月6日人民网)
社会文明在进步,而医患互信逐渐崩塌,甚至到了“水火不容”境地,其中患者“句句录音”、医者“步步签字”案例堪称典范。在这样现实背景下,民间版“医生防暴指南”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积极的意义。比如,医生在就诊时,要提高自己的语言、礼貌修养,尊重病人;术前要充分沟通,不要夸张手术疗效,不要打包票等。
但谁都清楚,“医生防暴指南”虽然有些“实用”,但毕竟是权宜之计,既不是确保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根本之策,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所以,我们读“医生防暴指南”,生发出的感受更多是揪心的酸楚和悲怆——医患本一家,为何成冤家?曾有报告称,82.64%的受调研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仍然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不能否认,“过度市场化”让几十年的医疗改革不成功;财政投入严重不足,“以药养医”导致“大处方”、“过度医疗”等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医患矛盾。但是,很多医疗领域的丑陋行径,与体制无关,而与无德有关。比如,有些医生不负责任,医疗事故频发,这是不争的事实。前不久,国内一份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述说开处方。
医患矛盾尖锐,医生是受害者,患者何尝不是?体制弊端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一些医生的失德、无德又何尝不是?所以,“医生防暴指南”最该添加的内容还包括: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生责无旁贷,而且率先有为。比如,在诊治中不收“红包”、索“红包”,也不开“大处方”等。医生只有不绞尽脑汁为获利而算计患者,患者才能信赖医生。
假如医生总是以弱者的姿态、受害者的心理面对医患矛盾,而不是反躬自问,多从自身找问题,这无益于解决医患矛盾。媒体称,该“指南”综合了2000多名医生会员的意见。显然,这份“指南”只是“偏信”医生一家之言,倒是迎合了医生们情绪性发泄,却不利于医生反省。假如再有“好事者”发布一份“病患者防医生伤害指南”,各自站在各自立场上说话,相互对立,医患矛盾只能是加剧,而非缓解。
(据11月8日《合肥晚报》)
新闻推荐
三名男子在抢劫银行运钞车后驾车准备驶往攀西高速公路逃跑,嫌疑人驾车接近平地收费站,攀西高速交警三大队奉命拦截抓捕,3名嫌疑人全部被擒,演练成功结束。近日,在攀西高速交警三大队的“警民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