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为什么会飞,鱼为什么能在水中游,天空为什么有彩虹,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这些天真而不乏诗意和哲理的问题,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问过,并且都在一套百科全书中得到亲切活泼的解答。这套书就是《十万个为什么》。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套单纯的儿童科普书,经历了科技发展最为迅猛的50年,也经历了中国政治与文化风云变幻的50年。
书名源于英国诗歌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普积极分子。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重要精力。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科普书,少儿科普书则严重短缺。
时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的王国忠回忆:“1957年的‘反右\’运动,知识分子不愿动笔,怕自找麻烦。1958年‘大跃进\’之风,出版社也刮起浮夸风,出的都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书,我自己也干过三天编一套书的蠢事。不少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让我醒悟……觉得还是得脚踏实地对少年儿童宣传、传达最基础的科学知识。”
说干就干,上海少儿出版社决心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完成这套书,赶在1959年10月前出版,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
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确定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的书名,编辑们经过几天讨论,淘汰了“你知道吗?”“知识的海洋”等本土标题,一致同意借用前苏联作家伊林写的一本经典科普读物的名字:《十万个为什么》。伊林这本书出版于1929年,在前苏联广受欢迎,在我国也大为流行,到1949年3月,开明书店已将此书再版了9次。
“十万个为什么”也并非伊林的原创,而是来源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诗人约瑟夫·吉卜林诗歌中的一句:“一百万个怎么样,两百万个在哪里,七百万个为什么!”这首诗翻译成俄文后却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据懂俄语的科普作家叶永烈分析,这是不同语言的数字表达习惯造成的,在俄语中,“十万”形容数量很多。
这一书名在几十年的实践当中被证实大获成功。很多读者回忆,小时候真的仔细数过目录,根本没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几千个。
叶永烈的提亲礼物
第一版的组稿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刚起步编辑就意识到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不现实。第一批作者是上海一所师范学校的7位老师,他们花去将近一年的时间辛辛苦苦完成6万字初稿,但写得跟教科书差不多,根本不适合儿童阅读。
年轻编辑洪祖年业余时间担任两所小学的课外辅导员,他突发奇想,向孩子们征集问题!有了好问题才有好答案。
这个想法立刻得到赞同。编辑室印制1万份问卷,散发到几十所中小学、少年宫、少年科技指导站。
“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路边大树的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问卷回收后编辑们惊喜万分,大人熟视无睹的问题,只有孩子的眼睛才能发现。
有了第一次组稿的教训,编辑们认为应该不拘一格起用作者。编辑曹燕芳想到,她当时手头还编着另外一本书,叫《碳的一家》,文字生动活泼,作者是北大化学系大二的学生叶永烈。曹燕芳打算让这个年轻人写几个“为什么”试试看。
叶永烈自幼爱好文学,考上北大不久,父亲和哥哥都被打成“右派”。为了完成学业并分担父母压力,他利用课余时间写科普散文赚稿费。他写的几篇“为什么”样稿令编辑非常满意。叶当时才20岁,给比自己小几岁的读者写文章很有感觉,而且他从小就是前苏联《十万个为什么》作者伊林的忠实读者,模拟“偶像作家”写作,自然手到擒来。
曹燕芳索性把“化学”分册大部分题目都交给叶永烈写,天文气象、生理卫生等分册也慕名而来。1961年出版的5个分册,共947个“为什么”,叶永烈写了326个,他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写作量最大的作者,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一个“为什么”稿费5元,在当时,1600多元绝对是一笔巨款。
对于当时的叶永烈来说,《十万个为什么》带来的收入尚在其次,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从一个普通大学生一跃成为科普作家。1962年,叶永烈回老家,认识了年轻的俄文教师杨惠芬,情投意合,他上门提亲时送的礼物就是一套 《十万个为什么》。少年才气尽在这套轰动全国的“大部头里”显露,杨家深为赞许。一年后,叶与杨结婚。
一题不再限一答
“文革”结束后,中国迎来“科学的春天”,上海少儿出版社恢复重建,马上就收到大批读者来信,要求修订再版《十万个为什么》。曾经年轻有为的编辑们,经过十年浩劫,分散在各个岗位,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大不如前。但他们纷纷回到少儿社三编室,在“文革”前版本的基础上,推出了第四版。仍然是黑色的封皮,但内在细节有许多变化,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为什么”后面都注明了作者的名字,以表达新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尊重。
第四版卖出了3000万册,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遭遇科普退潮。下海经商潮冲击着科普读物,“盗版”也开始流行起来。时隔近20年后,1999年,上海少儿社才推出了第五版:“新世纪版”。据出版社统计,新世纪版迄今售出721万册。
新世纪十多年,科技发展速度比过去几十年要快不知几倍,如今,第六版创作团队吸收了“科学松鼠会”成员,这批80后作者认为,要尽可能讲述一个问题的研究进展和来龙去脉,一题不限一答,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和辨别,引起他们思考。而老版“为什么”的编辑们已步入暮年,有的定居海外,有的已经谢世。植物分册的编辑汪嘉锡临终前立下遗嘱,将所有写《十万个为什么》和科普读物的稿费捐给南京植物园设立科学基金。
“全民读一本书的时代过去了。”现任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李远涛说。今天恐怕已经很难有一本书可以再创《十万个为什么》初版的奇迹。第六版在市场上的业绩难以预测,但可以确定的是,相比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版将很大程度上从政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回归少儿科普读物的本质,编辑和作者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小读者和家长也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为确保冬季锅炉的安全运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和正常供热,红古召开专项工作会议,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全面的冬季锅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