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27日一篇“逃回北上广”的报道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年轻人发展的关注。中国广播网发表评论称,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原以为在小地方,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地方“拼钱”,小地方“拼爹”。
不少网友也认为很无奈,网友“卓越de年华”微博上称,我还在犹豫要不要“逃离北上广”今天就有新闻说,有部分人已经选择“逃回北上广”了,真是纠结,到底是逃还是不逃?
年轻人为何“逃回北上广”?
从南方一所大学毕业后,山东乡下四叔家的堂弟就一猛子扎到济南,再也没有离开过。两年多来,他坚持在一家动漫公司做设计。虽然是新手,收入不高,日子过得不轻松,但堂弟说,在这里工作,至少让人有盼头,一旦回到老家,什么指望都没有了。逃回“北上广”,有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少、收入水平低等客观原因,有个人要求高、生活不适应等主观原因,而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公平的问题。一句话,在自己家乡的中小城市生活,底气反而更加不足。
小城市是熟人社会。和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发展慢,规模小。由于就业岗位有限,“拼爹”、拼人脉更加明显,裙带关系更加突出。生活在一些中小城市,职场上,靠的是关系,而不是能力。如果自己创业搞个小公司,一旦“上边”没有人,那么有关部门就可能三天两头来找你麻烦。本来,大学毕业后选择留在大城市,就是因为在家乡没有“关系网”。如今“逃”了回来,重新与一直留乡发展的同龄人竞争“存量机会”,一个萝卜一个坑,无论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企业职员等,还是没有优势,仍旧入不了“主流”。即便“侥幸”进了主流圈子,也不得不接受“潜规则”,放弃原本坚持的价值观。所以,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与其在家乡厮混一生,还不如逃回“北上广”,靠自我拼搏杀出一条出路。
反观在“北上广”等大城市,这里也不是没有社会不公,但大城市资源多、起点高,是技术创新、商业创新最活跃的地方,平台大,机遇多。城市鳞次栉比的写字楼里满是工作机会,招聘网上的热门职位也集中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只要肯努力,总会有希望。
从“逃离”到“逃回”,表面上看,这样的“折返跑”颇具戏剧性,其深层次原因却更加值得深思。中小城市是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首先要加快发展步伐,调整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结构,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更重要的,是建立公平、有序的社会结构,赋予大家平等的发展机会,为年轻人创造更有利的就业环境。人们看得见希望,看得清未来,生活才有底气。(人民日报)
“逃回”的精神胜利法
一边有人不断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而一边有人不断从大城市逃向小城市,而这些“流向”或者“逃离”的人群,又会出现继续平行逆向的结果,有人逃离大城市,亦有人逃回“北上广”。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压力,小城市有小城市的苦恼,这本来就是现实存在的结果;至于是在大城市拼搏还是在小城市创业,还要看个人具体情况、是不是适应,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无论是从大城市到小城市,还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无非是正常的流动,随着社会发展,这种流动应该越来越频繁才是,没有什么可值得大惊小怪的,为什么要称之为“逃”呢?从这个意义上说,“逃离北上广”或者“逃回北上广”终归是寄予着精神胜利法色彩的命题,隐喻着对生活压力的无力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感。
社会发展本身就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过程,“逃回(离)北上广”渐成一种社会关注的现象,说明了这种流动正在展开。但原本平淡无奇的正常流动,却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精神胜利法的情绪外纱,表面上是现实困境和生存状态的潜在表达,深层次的因素却是因为流动不畅导致的社会结构僵化。
美国人流动频繁,据说一生平均要搬八次家,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几乎是家常便饭。但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终其一生却只会在一个城市生活生存。我们的人口流动往往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少数精英,一个是底层大众如农民工。前者无需赘言,后者则为流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北上广”与中小城市之间、在社会下层与上层之间,没有形成一条流水不腐的有序流动链条,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诸多领域里的政策性藩篱,成为横亘在流动道路上的巨大障碍。正因为流动不容易和形单影只,所以每一次流动都像是“奔逃”——“逃回北上广”或“逃离北上广”的精神胜利法才成为纾解时代困惑的话题道具之一。(陈一舟)
悖论中的民生之痛
在大城市,房子贵、交通难、生活烦,票子却不够花,成为逃离“北上广”的理由。原以为在小地方,压力会更小、过得会更舒服,但事实并非如此。大地方“拼钱”,小地方“拼爹”。回到二、三线城市的“都市人”,感觉又跳进了一个“围城”。
人生处处是围城,围城处处是碰壁。用这句话来形象刚刚逃离了“北上广”又选择逃回“北上广”的年轻人再合适不过。这里的碰壁,绝非能用多买了几张火车票来形容,更多的,关于人生的梦想,幸福的追求,以及人生蓝图的实践,都在失败的坎坷中遇到挫折。要知道,给予信心最大打击的不是一次次的失败,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找不到适合个人发展的环境。
大城市的寂寞,小城市永远不懂;然而,小城市的喧闹,大城市也不解风情。大城市里电影院、文化馆、健身房,可单单为了买房就要付出几十年薪水预支的代价;大城市包容开放,在地铁里都时尚地玩着手机、转着微博,说着流行语。小城市里的房价虽然可以承受,但精神追求与文化享受却往往得不到满足;加之小城市里的行政现状没有大城市发达先进,“拼爹”“拼关系”等现象严重破坏了社会公平,初来乍到的年轻人更是找不到起码的坐标与定位。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轻佻。追求所谓的精神满足,总被长者视之为不安。然而,每一位逃回“北上广”的年轻人,何尝不想过幸福的生活,像海子的诗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面朝大海需要海景房,即便没有海景房,也需要一个能得到充足阳光的、可以种些花花草草的阳台,才能感受到春暖花开的感觉。只是可惜,这一切在大城市里是奢望。所以,对于选择逃回“北上广”的人来说,他们的幸福指数未必就能高涨上去。显然,无论是选择逃离,还是选择逃回,只能是一种“次劣选择”。
其实,“北上广”也不是不“拼爹”“拼关系”,但是,因为“北上广”中有更多的不需要靠“拼爹”“拼关系”就能成功的案例,这里也就有了更多的公平与正义。在相对比较公平正义的环境里,必然催生出属于年轻人的不安分,也必然滋生出小城市市民难有的人生理想。这便是逃回“北上广”的最充分理由——有梦想,就会有幸福,不是吗?虽然这很阿Q,但毕竟得到了某方面的满足。
大城市里有困境;小城市里有迷茫。这是一个逃不出的悖论。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小城市的问题在于精神的荒凉与特权意识的迷恋,大城市的问题在于基本的收入不能保证基本的生活成本。但从根本上讲,“逃离北上广”与“逃回北上广”的纠结,反映的问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无论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都面临着相当大的生活压力。(王传涛)
□摘自中国企业家网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曼谷10月28日电】中国公安部副部长张新枫28日说,湄公河中国船员遇害案已基本告破,9名犯罪嫌疑人已到案。张新枫当天下午与泰国警察总监飘潘会...